壹米滴答在货运物流市场如何“后发超车”?壹米滴答物流单号查询

快递价格 2021-04-03 18:33www.guomeikuaidi.com快递价格查询

 “2019年货量突破千万吨!”壹米滴答创造了中国公路货运市场的一个里程碑,成为首家进入千万吨货量的零担快运企业。

  而创立这个成绩的壹米滴答,不过才成立5年,如何实现后发超车?壹米滴答快速成长力量是什么?

  

  三网并举

  通过收购整合来实现网络扩张以及业务综合化已成为越来越多核心企业跨越式发展手段。壹米滴答正是通过合并优速快递,实现三网并举,才有现在的骄人业绩!

  1、AB网:全国网与省内网融合

  壹米滴答以区域联盟起步,将各自独立的省内区域网络“B网”进一步向外扩张并结合自建,形成全国性快运网络的“A网”,最终形成A、B两网融合的创新商业模式,巧妙地完成了A、B两网并举,实现县镇直通、临省直达、地地直达。

  A网注重的是货物结构。虽然壹米滴答2019年货运量突破千万吨,但其货量增速是有所放缓的。壹米滴答已开始将目标调整到网络覆盖、货运结构优化上,这种优化对应着的是快运网络的服务与盈利能力。2019年,壹米滴答A网的票件比是1:5.5,单票重量从196kg 降到149kg,而2020年的目标是要降到129kg。

  B网注重的是时效能力。截止2019年末,壹米滴答省内次晨达成率已经超过60%,壹米滴答计划未来通过线路拆分、时效优化、批次优化,进一步把时效产品的兑现率向上拉升。

  2、C网:优速快递大包裹在发力

  在优速并入壹米滴答集团后,以优速为代表面向C端的大包裹快递网络形成了“C网”。此时,壹米滴答集团ABC三网产品独立相互支撑,融合共享,实现降本增效。

  C网注重的是产品能力。在现有“330大包裹”为核心的产品优势上,未来优速将进行全段的重新量化,打造“3-10”“10-30”“30-70”“70-150”等公斤段产品。通过这种细分,更精准地对应电商市场、专业市场、时令产品市场,进而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在壹米滴答集团网络里,全国快运网即A网,快运区域网即B网,快递网即C网。从2019年7月到2020年3月,ABC三网共计20000余个网点日均最高货量达到42000吨。“快递网络、快运网络、区域网络三网共存,这是壹米滴答集团的独有特色与优势。

  革创新的工作主题,稳步提升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继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数字化建设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比的是服务质量及效率。多数企业通过寻求数字化建设以提升行业竞争力。壹米滴答集团也不例外,正加速修炼内功。

  (1)网点数字化:壹米滴答革新传统人工录单模式,在全国直营省区上线全渠道自动录单,自动录单成功率可达96%以上,减少了错分错发。同时,在网点推出全新扫描解决方案,接入蓝牙扫描仪、电子秤等物联网设备,打造全链路揽派管理。

  (2)自动化投入:壹米滴答已升级或新增投入更多场内自动化分拣设备、装卸操作设备。目前绝大部分设备已进入设计和制造过程中。

  (3)系统共享:壹米滴答,打通快递、快运系统一体化操作,升级优化区域网GIS地图,全面普及三段码,升级网点参谋门户管理看板+移动管理参谋等,在信息采集、汇总、传递、分发、比对、告警的全链条方案上,全程投入科技力量。并依托数据预警、货物追溯、统一调度智能化,全面实现智慧运营。

  (4)车队建设:壹米滴答与业界领先的智慧物联网公司G7合作,通过G7的智能挂车满足共建车队的需求,实现车挂实时监控,挂车位置、行驶里程的有效管控。同时,运用G7基于物联网、AI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的智慧物联网平台,壹米滴答共建车队模式围绕物流配送特性,构建了智慧服务体系,实现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万网计划

  目前,优速大包裹主打电商市场,其正在推进的“万网计划”正是在为加大网络覆盖率布局。所谓万网计划,即网络下沉五六线城市及偏远乡村,扩大网络覆盖率,践行快递下乡工程,满足家电下行、农产品上行等刚性需求。

  在“万网计划”中,优速可以借助壹米滴答的分拨数量实现分拨下沉、网络下沉。如在中西部等偏远地区,优速正处于短板,壹米滴答可协助优速进行兜底加密覆盖合作,提高覆盖率和交货及时率。截止2020年7月30 日,优速快递网点数超过11000家,壹米滴答快运网点数超过13000家。

  为推进万网计划建设,壹米滴答提出10亿资金的入网扶持计划,12重入网大礼包。如在线上加盟并于4月15日前入网,将免除加盟费,减免3个月系统使用费等。壹米滴答集团今年的网络规模目标是,快运+快递网点整体要突破3万家。三网融合下,从公斤段覆盖、网络颗粒度、运营灵活性等方面覆盖客户的需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