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铁快运冷链物流标准化亟须强化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尤其是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在实践中所使用的还多是企业标准和行业推荐标准,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国家行业标准和国家强制标准。所以,要想打造全程化冷链,亟须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上不断发力。问题突出 在食品安全被如此高度重视的今天,虽然目前尚未发生因为冷链断链原因直接造成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但并不是没问题,而是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像农药残留、无照生产乃至苏丹红、孔雀绿等事件那样令政府和民众震惊而已。 目前冷链物流出现的问题是,本应在零下18摄氏度或零下12摄氏度温度下储运的食品,却由于没有标准可依更无行业监管,温度被人为地变来变去。如有的公司和司机为了省点燃油,随意降低冷库和冷藏车内的温度,或者时开时关,甚至有的干脆把温度表安装在冷风机出风口。在这种运输条件下的食品,外表看似无大变化,还是硬邦邦的,可内容物的生化指标、营养指标,和产品包装上写的还会是一回事吗? 事实上,上述情况并不是个案,综观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类似情况普遍存在。由于整个行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更缺少国家强制性标准,很多冷链物流企业都在省“油”降“温”偷着乐,生产企业和货主对于物流外包服务几乎没有可选择的空间,加之缺乏对冷链的全程监管手段,所以也就只能靠与之合作的物流企业有点良心以自慰了。原因何在 那么,制约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的瓶颈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如果要“打蛇”的话,这个“七寸”就是十二个字标准多头制定,企业无所适从。而且由于这些标准多为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只能是推荐性标准,实际约束力几乎为零,在现实指导中作用甚微。 简单来说,如果是用通行的国家标准规范约束企业,不仅能让合作双方对接顺畅,而且能及时处理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纠纷打官司都容易处理。但现实中,冷链物流行业却难以找到这样的通用标准。 从表象上看,国内冷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如火如荼,而正是这些名目繁多甚至前后矛盾的标准,让企业看上去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一家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向笔者抱怨看着国内的冷链物流标准头都大,肉食、水产品、蔬菜各有各的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众多,让人理不清头绪。 ,广大冷链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都希望早日结束冷链物流行业这种无标准可依、有标准难依的尴尬局面,让那些不守规矩的同行们,面对生产厂家或者货主手中不容违反的“国标”望而却步,以后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做买卖。如何强化 实现上述愿景的前提是,尽快出台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与此,对已经出台的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大范围地清理,以避免同类标准的交叉和相抵,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将之提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如此,对于那些达标的冷链物流企业是一张争取更多客户的护身符和通行证;对于生产厂家或者货主来说,也能够清晰分辨和选择规范的物流合作方,从而义正言辞地将违反标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拒之门外。 ,针对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冷藏食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冷链物流的特殊性,其规范化进程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使其标准化将会格外艰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要实现冷链物流的全面标准化,相关部门和企业都要有足够的耐心。 (作者单位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