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ems是什么?神一般的EMS

快递价格 2021-04-06 19:24www.guomeikuaidi.com快递价格查询

你知道挂号信是什么,怎么用吗?

近来好多人已经忽视中国邮政了,更别提挂号信了

许多人只知道多年以前的平邮,基本上对信件的印象就是慢,慢,还是慢

但是现在的挂号信可就不一样了,它与平邮可是有着大大的区别呢

而且还有亲自上门功能哦,可以查物流哦,一次不在家上门两次哦

 

区别

挂号邮件(挂号信)

必须到邮局营业窗口交寄,经邮局营业人员验视、封装、书写、邮资等,符合挂号邮件的要求,邮局办理挂号手续,并出具国内挂号信函收据。

挂号邮件在邮局内部处理和传递过程中都要逐件地进行登记。

挂号邮件在未收到时,可以拿收据到原来的邮局办理查询手续,进行查询。

挂号邮件属于邮局的责任发生丢失损毁时,按规定进行赔偿。

平常邮件(平邮)

平常邮件不给出收据。

平常邮件不进行登记。

平常邮件不接受查询。

平常邮件不负责赔偿。

 

缺点

1.就是寄信的时候比较麻烦(相对平邮来说)

挂号信不能投入信筒内,必须由寄件人到邮局营业窗口交寄在信箱、信筒开出已付足挂号资费的信件,如果封面书写、封装等都符合挂号信函规定并批注“挂号”字样的,交营业窗口按挂号规定的手续办理,并加盖“信箱开出”戳记,将相关挂号收据联批注寄达局名和寄件人姓名,妥为保管,遇寄件人日后来邮局询问时,查明无误后,把收据交给寄件人。如果信封上未批注“挂号”字样,即使贴足了挂号邮费,也按平常信函处理。

(所以说寄挂号信的时候要看着工作人员贴上挂号的字样哦,并且工作人员会给你一张

收据,要把保存好啦,这个是能看到物流的)

2.贵。。。

若寄挂号信函,在以下信函资费的基础上,每件另加收挂号费3.00元。

信函资费,平信可以分为本埠和外埠,按首重和续重计收资费,首重100克以内,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本埠0.80元,外埠1.20元。续重101~2000克,每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计算)本埠1.20元,外埠2.00元。

如,首重100克以内的本埠挂号信,20克之内邮资是0.80+3=3.8元,20-40克是0.80×2+3=4.6元,每重20克邮费0.80元(外埠1.20元,不足20克按照20克计算),挂号费3元,以此类推……

续重101-200克的本埠挂号信,101~200克的邮资是0.80×5+1.20+3.00=8.2元,201~300克的邮资是0.80×5+1.20×2+3.00=9.4元,每重100克邮费1.20元(外埠2.00元,不足100克按照100克计算),挂号费3元,以此类推……

 

收信

但是麻烦归麻烦,这种信可不是一般人能收的哦,必须是收信人本人或家属(嗯。。其实代收也可以。。总之就是比平邮可靠多啦。。毕竟那么多花了几块钱啊。。)

收取挂号信→投递人员按址投递→收信人出示身份证明(证件种类:户口簿、身份证、军人身份证、武装警察身份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护照、驾驶证等),即使收件人与投递人员熟识、熟悉,一并按照签字签写证件号码,由投递员核实无误,交由收件人。

 

查询

网络查询

上面提到的收据在寄出去信后就有大作用啦,如果不方便去邮政营业厅或没有挂号信函收据,但是有挂号等给据邮件条形编码号的,可通过中国邮政的给据邮件跟踪查询系统查询,网址参见扩展阅读。输入邮件编号和网站验证码,就可以直接查询。

营业厅查询

挂号信可以通过挂号信函收据查询,也即寄挂号信时得到的带有一排条形码、下面有英文和数字的单据。到任何一个邮政营业厅出示信函收据均可查询。

11185查询

除了上述网上查询方法外,也可通过中国邮政的11185查询,拨打11185,按照语音提示转接人工服务,请人工客服帮助查询即可。

 

 

不同的挂号信到送也是有区别的

KA开头:普通快包的红色单面,到货时间:约4-10天,送货上门要收费,去邮局取则不收费。

SA/SB开头:挂号印刷品 到货时间:约7-20天,邮局免费送货上门(不是送上门,而是送到地表一层,这个和送货上门是要区分开的),时间慢。

XP/XA/XB/XC/XD/XN等开头:国内挂号信函,到货时间:约3-10天,免费送货上门,方便快捷。

RR/RA/RB/RC开头:国际挂号 到货时间:不等 约10天-100天

PA开头:普通包裹的绿色单面,到货时间:约7-20天,5kg内送货上门,超过5kg的投递包裹单去邮局领取(也可能送上门)。

AA开头的是中邮物流,全部13位都是数字的是EMS单号。LP开头的是淘宝单号,不要误认为是邮政单号。

 

以上大部分来自网络,嘿嘿嘿,涨涨知识就好啦,以后说不定能用到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