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两城市入选国家级与区域级物流节点城市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的选择,主要依据流通节点城市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等基础条件,统筹考虑在流通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布局平衡、功能整合等因素,按照规模数量适度、功能结构匹配原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全国4个直辖市和333个地级行政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中遴选出全国流通节点城市。规划将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划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共三级,确定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37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66个。
西藏首府城市拉萨和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这是继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后,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勾勒出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具体城市支撑。这也预示着,西藏将作为面向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拉萨被列为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意味着拉萨是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之一,是国家流通大通道上的枢纽之一,也是流通节点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城市或重要支点城市。日喀则作为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是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发挥功能作用的重要支撑,流通节点城市网络中的支点城市。
西藏物流发展史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采购、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虽然物流概念本身是舶来品,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物流各环节的运动很早就存在了,西藏物流发展史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
据史料记载,罗马帝国在公元1世纪便通过昌都-拉萨-阿里-西亚一线交换西藏盛产的麝香,这条路被称为“麝香之路”。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吐蕃王朝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内地的茶叶、陶瓷、红糖等从成都和普洱等地到昌都,并沿着“麝香之路”,进入雪域高原和西亚地区,“麝香之路”进一步成为古代中西方商业、文化、宗教、军事交往的通道。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个全新的现代“麝香之路”网络形成,其触角延伸、辐射增强,成为西藏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阿里、日喀则等地也通过“麝香之路”,将本地的土特产输出,又从周边地区运进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而当地政府主动发挥地缘优势,开放传统贸易口岸,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当起了内地与西亚间商品交流的“二传手”,把内地的工业品销往毗邻国家和地区。
而在公元7世纪,另一条重要的通道被开辟出来——这就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食盐之路”。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当代学者考证,“食盐之路”的线路为从拉萨出发,向西经日喀则、出阿里,通过今日拉达克地区到达中亚、西亚、欧洲。“食盐之路”向东,可延至昌都,进入滇、川后与“茶马古道”相连,向北则通过阿里中转至中亚,与“丝绸之路”交会。在西藏地区,它的南线途经桑珠孜、萨嘎、拉孜、亚东、吉隆、仲巴等重镇,北线则穿过羌塘高原上的安多、尼玛、那曲、改则、革吉、噶尔等重镇。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青藏线上大大小小兵站的建设,也是物流节点的一种形式。再往后发展,兵站的作用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物流集散点迅速发展。其实,物流节点说白了就是一个“中转站”。
从麝香之路上的“脚户”到现代社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西藏物流发展史正在被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