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行业验视制度形同虚设
我国邮、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均对快递企业收寄验视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关键问题出在执行上
现有的收寄验视制度对于哪些可通过目检验视,哪些可通器验视没有明确约定,应当明确验视环节的基本操作规程,规定验视标准
快速发展导致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是低质量的。现在已经到了快递行业放弃粗放式发展,追求精细化规范的时候了
1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出紧急通知,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落实收寄验视制度专项整治活动。
通知源于近日发生在湖北、山东两地的“快递”事件。
11月29日上午,山东省广饶县居民刘兴亮在收到一件散发着异味的快递后中毒,当晚10点多,他在医院经抢救无效。
山东省邮政管理局通报,毒源来自由湖北武汉发往山东潍坊的一件“夺命快递”,该快件在卸载中发生了化学品泄漏,造成包括刘兴亮在内的8人不同程度中毒。
事发后,涉事快递企业未规范执行收寄验视制度被视为是该事件发生的源头原因。涉事加盟网点也被当地邮政管理部门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所谓收寄验视制度,是指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对收寄的邮件、快件进行查验,防止止或者限制寄递物品进入寄递渠道的法律制度。
,相关邮专家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由于快递行业在近年内的粗放扩张,收寄验视制度早已形同虚设,“发生这样的事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样的现象同样被国家邮政局所察觉,在下发的紧急通知中,该局警醒各地:“近年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因不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违规收寄寄物品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为此已经付出了血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
“快递”令人担忧
根据圆通公司12月20日发出的声明,“快递”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11月27日。
当天,湖北荆门一家化工企业经圆通速递当地加盟网点——沙洋运通物流有限公司收寄点,向山东某制药厂寄递一件物品。
圆通公司称,寄件者称该物品无毒无害,收件人员按照公司制度对该物品进行了验视。
这件约25公斤重的快递顺利地通过了圆通公司的验视。这已经是这家化工企业第三次通过圆通公司快递同类物品。
和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在运送过程中,该件物品发生了泄漏,同车运输的部分快件而被污染。
中毒的是圆通公司的员工。11月28日23点15分,圆通公司加盟企业潍坊捷顺通快递有限公司接收到了来自武汉的一车快递。工作人员正在卸车时,其中一件物品发生泄漏,一股刺激性气味突然散发开来。随后,5名员工陆续出现呕吐症状,被送往医院。
圆通公司称,发现泄漏后,工作人员立即与寄件人联系,对方称该物品无毒无害,只需进行通风晾晒处理就可以。中转操作人员按照寄件人提供的处置方法对同车快件进行了处置。
他们从寄件人处得到的并非真实答案。这车被低估了毒性的快递上路。
据山东省邮政局通报,在先后有5名工作人员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后,捷顺通公司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当地邮政管理部门报告,而是自行对疑似污染快件进行了隔离,并于11月29日10时左右将同一车次的其他快件先后投出。
就在当天上午,东营广饶县大王镇的居民刘兴亮收到了捷顺通送来的快递。这是妻子从网上给女儿买的鞋子。刘兴亮的妻子焦女士回忆,丈夫说鞋盒子的味道很呛人,鞋上还有黏黏的液体,擦了之后纸上一片黑。焦女士也触碰了鞋盒,被怪味熏得干呕。
11月30日8点30分,捷顺通公司致电发件人询问寄递物品到底是何物,寄件人才说出实情,是。
山东省邮政局通报称,虽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的危险化学品,但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是有毒液体。国家邮政局《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试行)》条第四项中提到各类易腐蚀性物品(如有机)不得寄递。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是一种在制药等领域广泛应用的有毒液体,此前即出现过致人的极端案例。
山东省邮政局称,圆通公司在武汉的收件公司由于收寄验视制度不规范,将被依法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收寄验视形同虚设
“这是出了事故,如果没出事故,这个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被重视。据我们了解,快递行业这种缺乏验视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所以出事不是偶然,是必然。”曾主持邮释义撰写的河北经贸大学教授贾玉平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记者近日在某高校门前快递集中收寄点随机采访多人,大多数人表示,在寄快递时从未被开箱验视过。
贾玉平介绍,实践中甚至有快递企业与网络商家签订“自封免验”协议,约定寄件人(网络商家)承诺交寄的物品不存在违反国家有关止寄递、限制寄递规定的情形,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快递企业对交寄物品不再逐件检查,仅负担抽查义务。
“这样的做法给寄递渠道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贾玉平一再向记者强调,快递行业对收寄验视不够重视,其后果远不是“快递”这一个案例所能体现出来的。
“不光涉及财产安全、人身安全,还涉及其他问题。比如、假药,现在快递变成这些东西流通的渠道了。”贾玉平说。
《法制日报》记者在多年采访假药、非法买卖案经历中,也均发现了这一现象。
2011年,河南省新密市破获了一起非法买卖案。47岁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在2010年下半年结识了一名开网店销售的老板,在见面挑选并支付定金后,张某径直回到家中。不久后,店老板通过物流将送到他的家中。他通过这种方式购买了7支高。
办案检察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物流行业中缺乏验视、什么都寄的管理漏洞,为非法销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类案例还有很多。2011年4月,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毒支队破获特大运输案,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主要手段正是通过快递方式。
类似山东“快递”的事件此前也曾发生。2011年8月14日,浙江省杭州市某快递公司内一邮包发生爆燃,导致该公司两名员工表皮灼伤。
明确基本操作规程
《法制日报》记者查阅得知,我国邮、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均对快递企业收寄验视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都是非常明确的,收寄验视的法律依据性非常强,关键问题出在执行上。”贾玉平说。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某物流公司一名前中层和多名快递员看来,收寄验视在具体执行中的确存在很多困难。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监管研究处研究人员王学斌对此做过专门研究。
在不久前其发表的《快递服务收寄验视行为的思考》一文中,王学斌提出,寄递活动因其更为突出的便捷性,多采取上门收取寄递物品的形式。而上门收寄方式难以实现机检,甚至连人检也仅能通过目检实现,随身携带金属类检测设备一是成本高,二是对十四类寄物品而言,其覆盖率、检出率均太低。
“,邮赋予管理部门对收寄验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权,但按照目前以上门收寄为主的交寄方式,则监督权之履行取证实际上存在不在场、无标准、无物证的客观困难。”王学斌认为,一边是收寄验视的高要求,一边是仅仅能够通过目检实现的检查手段,收寄验视环节的“安全性”成为了收件员“不能承受之重”。这样的背景下,收寄验视“走形式”在所难免。
他开出的方子是:“对于寄递物品的安全检查应当分环节进行处理,不同环节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把真正需要专业检出的责任留给专业设备和人员,让收寄环节的‘安全性’验视回归本来面目。”
贾玉平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她强调,收寄验视环节的责任不能被忽略。
“比如这次的事件,你一看就能发现是液体,知道是液体了,你就应该严格验视。因为很多限物品都是液体。只要验视到位了,这个事情是可以避免发生的。”贾玉平认为。
对于通过肉眼无法识别的情况,贾玉平提出,这就需要加强技术设备的投入。她建议,应通过完善有关制度明确,快递企业应当加大技术投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检查设备,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收件验视效率,切实落实收件验视义务。
王学斌还提出,现有的收寄验视制度对于哪些可通过目检验视,哪些可通器验视没有明确约定。他建议,应当明确验视环节的基本操作规程,规定验视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粗放发展引发问题
“北京2010年处理的快递是1.8亿件,到2011年就达到3.36亿件,到2012年是4.8亿件,而今年仅1到9月份,就达到5.8亿件了。”在此前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邮政局市场监管处处长王文太,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注定了其发展方式的粗放化。
王文太介绍,近年来快递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追赶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而要在短时间内组建起网络,需要解决车辆、场地、人员等问题,投入非常大,“特许加盟”而成了大多数快递企业快速扩张网点的共同路径选择。
与这样的发展模式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经营问题。“场地问题、车辆通行问题、人员素质培养问题,这些紧跟着的就是管理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王文太说。
他用北京2000年左右的“黄面的”时代形容当下的快递行业:“10块钱10公里,很便宜,这些车很不规范;现在出租行业,从卫生到服务到价格,都已经很规范了。快递行业也是有一个规范的过程。”
贾玉平认为,现在就已经到了快递行业放弃粗放式发展,追求精细化规范的时候了。
“快速发展导致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是低质量的。以收寄验视为例,快递公司追求的是快,快递员也是计件算工资,有限的时间要干无限的活,导致收寄验视这块淡化了。”贾玉平说。
在她看来,更应该精细化的是制度:“内部对快递员的责任规定不够细致、严格,所以快递员没有这个责任意识;而快递企业不规范现象这么普遍,肯定是制度的问题。”
“只重发展速度,重业务扩张,那么不法分子就会觉得有机可乘;如果主观上是相当重视的,严查猛管的,那就有威慑力了。,现在是到了强调快递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了。”贾玉平说。
作者中国物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