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末端共同配送的本源
在降本增效的促使下,快递企业对于整个收、转、运、派各环节的改造已不再停留于自体系内,开始逐步嵌入于整个行业的开放体系之中,尝试着与过往所不同的合作。
以末端的配送为例,已有快递企业通过横向快递企业间的合作组建统一的配送公司,来共同负责分发这些快递企业的货件。由此激起了各界对于快递末端共同配送的讨论,诸如费用结算、独立品牌、责任机制、市场份额等。
这一些问题都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但在此看来未必是核心。而重点是要对于共同配送进行一次寻根溯源,以辨析当下的共同配送与初创时期的所指是否是同一回事?如若避开这个核心问题,则难以从根本上来真正理解啥叫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的本源
日本是较早开展共同配送的国家之一,其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加速了对于效率的追求,共同配送是顺应一定生产方式的独特安排。其定义是“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企业间,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
可以看到,共同配送是对于上游供应商的货源整合,以终实现集约化的配送,增强了供应商对于承运商的谈判资本,从而有助于价格的降低。
就第三方物流而言,规模化则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使得双方在价格、成本上均实现了双降。而对于下游企业,不同供应商的集中配送,减少了货物的交接次数,省去了不少的人力和时间。从整个链路来看,从上游、第三方物流、下游均实现了成本、效率的改善,对于整体社会效率实现了提升。
日本的共同配送被较多的运用于零售业,7-Elven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其有着密集的网点分布,各网点进货的方式不同于工业、制造业的大批量、低频运输,而是高频、小批量的辐射化运输,为了缩减采购单位的小额配,因而催生了共同配送。
以牛奶单品的配送为例,牛奶有全农、森永、明治等品牌,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都属于同类产品,但却必须由不同公司分别发送货品至各零售店进行销售。各供应商都要独立安排物流,下游零售网点每天都要接送不同品牌的牛奶供给,这类配送方式在效率、成本上的表现很差。由此,7-Elven尝试了将多个品牌整合在一起配送,促进了成本、效率的改善。
经过与各厂家的协商,专门建立了共同配送中心,在1980年实现了共配,由原本的70多次配送,一下子降至9-10次,收效相当显著,共同配送由此被复制于更多的商业零售之中。
从以上来看,其解决的是一个“多点(供应商)—终端(门店)”的集约化问题,在中端运输层面实现了货源的整合,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需要关注,标准化、B2B的业务链接,这是实现共同配送的基础条件。
快递末端的共同配送,异同之处
当前,在快递业所尝试的共同配送与日本的共同配送有很大的不同,在此简要罗列一下,以供比较
其一,B2C为主,B2B为辅的业务链接。
在整个快递链中,上游的B有着广泛的行业、领域分布,而对于下游而言则都是以C类为主,这与日本的共配两端(B2B)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B2B、B2C在操作难度上是有一定的差异。
其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
快递业的货件大多都是非标品,这直接影响着包装、装配、运输等一系列环节,集约化的前提是产品的标准化,只有具有了标准化属性,才能更好的实现单位化物流。
其三,整合对象的差异。
在日本的共配中,整合主要发生于对上游企业的货件,并非是针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的运营。而当前的快递业则是集中于快递人员、运力的整合,涉及了第三方物流在组织形式、人员方面的改变,两者属于不同层面、对象的整合。
其四,卷入主体的丰富度差异。
日本的共配出于了对社会整体效率的提升考量,卷入了上游、第三方、下游,是完整的链路。而目前的快递共同配送,则基于了第三方物流自身组织效率、运力的提升与补充,实现的是第三方物流的横向链接,未能实质性触及上游、下游的效率或成本影响,因而两者在影响的覆盖面上有所不同。
三点思考
一、共配需要体系的支撑
日本的共配发展离不日本政府的推动,因为日本在土地资源上的供给十分有限,且密集的城市空间无法承载过多的运输车辆。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政府在税收、土地上都提供了一定的优惠,以促进共配的推进。
,上下游企业的内生需求,为共配的促成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搁置于当前快递业,共配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在一些具体的落地举措上还需细化,上、下游对于共配未呈现特别显著的需求。
当前,有明确共配需求的是快递企业本身,旨在更好的平顺末端配送,但其共同配送的实现,还需要整个体系来加以配合与支持。
二、共配的标准化基础
对于时效、频度、体验的提升是共配的内在动力,其生产方式与标准化程度是否能够跟的上,这一点显得很关键。
日本在生产流程、方式上的标准化程度很高,直接影响到了包装、规格等一些产品要素,直至整个运输过程的标准化。快递业面对如此众多的非标货件,且运输过程的非标化,是否能充分发挥其集约性效应,值得进一步观察。
三、概念的再度审视
从快递业的共配模式来看,其有着较传统共配模式不同的内在要素组合,是一类改变或创设,因而不能单一参照过往的模式或概念来加以实施,两者是不同的属种。
,各界对于共同配送的讨论,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义,以更好的界定,这有助于建立更好的探讨基础。
本文转自经济社会学,并不代表中国物通网()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骗术等资讯,欢迎搜索关注“物流视界”(lsj56)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有合作意向,欢迎咨询物通网小编QQ2547636413。
作者经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