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货量跃居全国第二:义乌的快递生意经
据义乌邮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该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7.3亿件,同比增长51.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6.1亿元,同比增长27.4%。义乌快递发货量仅次于广州位列全国第二。一个县级市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快递业务量?在“双11”购物节之际,记者对义乌电商企业、快递公司进行了解。
最快1小时发货,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快递园区
叮咚、叮咚、叮咚......在位于义乌市稠江街道凯创园的冷皇服饰电商企业内,旺旺提示音和“噼噼啪啪”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11月9日下午4点55分,这里收到一张广东惠州王女士通过淘宝店铺购买的价值60元的两盒浪莎袜子的订单。发货部工作人员马上打出订单,转交配货部。另一名工作人员拖着移动框走入配货区,按照订单内容取货。20分钟后,这个订单顺利完成验货、贴标、打包等一系列流程,包裹放上了发货流水线,通过运输带快速传递。与此,中通的快递员已到公司实时揽收。
冷皇服饰是一家代理浪莎品牌产品的电商企业,与浪莎集团一路之隔。“依托浪莎袜业的品牌影响力和义乌的快递优势,我们公司这几年发展很快,平均每小时能接到四五百个订单。”企业负责人张大伟介绍,“合作方中通快递有派驻快递员在公司内实时揽收,大大提高了发货效率。”
21:59,这单快件经中通快递义乌新科网点分拣后发往中通快递义乌分拨中心。
凌晨27分,正是义乌云驿小镇最高速运转的时间,中通快递义乌分拨中心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中有序,自动化分拣传输设备节奏流畅。数万件快递包裹正躺在自动化分拣传输设备上,排队等待发往各地。
广东惠州王女士的这笔订单,经过分拣后“搭上”了直达车发往东莞。11月10日上午10点38分,根据物流走向显示,该快递包裹已签收,此时距下单不到24小时。
这是义乌快递业的一个缩影。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年份,义乌平均每天发出1725万余件的国内快递包裹,最快可实现1小时发货。
据了解,从2014年起,义乌开始由传统的零担货运向快递物流布局,先后引进“三通一达”、顺丰、邮政速递等8家快递企业,在全国率先完成快递园区建设。通过发挥快递园区集聚效应,不仅实现全天候、多频次收件,8家快递企业也形成降本增量的良性循环。五年间,义乌快递量从3.6亿件快速增长至49.91亿件,形成覆盖金华、丽水、衢州,辐射省内及长三角的浙中处理中心,也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快递集聚中心。
低至每单2元的物流成本,价格“洼地效应”促产业集聚
“义乌快递业就是全国的风向标。”义乌快递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广州、北京等地的快递行业协会纷纷来义乌调研。这里价格优势明显、快递科技投入力度大,吸引并培育了一大批电商企业。
“每一位商户都关注快递。”一位快递公司负责人说,义乌商户大多以经营小商品为主,可能一件商品的利润最低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如果一单快递价格差1角钱,就可能造成一年几十万元的利润差。这意味着,价格优势成为快递业占有市场的最强竞争手段。
“寄一单快递只要2元左右。”低到令人乍舌的快递价格是如何实现的?
中通快递义乌新科网点负责人何航斌介绍,今年6月,该网点投入1000余万元购买了自动化流水线,平均每小时可分拣4.8万件包裹,速度是原来的3倍。从肩挑手扛到全自动化,产品大量集聚、快速高效分拣,使得每单快递的价格不断降低。
快递企业的“以价换量”进一步助推了义乌电商的快速发展,便宜、便捷的优势持续吸引电商入驻。目前,义乌已汇集了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国美、苏宁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根据阿里统计数据,2019年,义乌作为阿里县域电商第一强县,拥有淘宝村164个,淘宝镇13个,数量领跑全国。
从“直播带货”到网红产业,新业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义乌,快递核心规则只有一个——只要你有货,你就有议价权。”被称为中国网红直播“第一村”的江北下朱村一位直播电商谈起了自己的体会。
不少在杭州、上海等地起家的网络直播公司,也选择把团队搬至义乌。同样直播一款产品,只要有客户下单,在杭州、上海发货比在义乌发货要贵得多,一年上万件包裹累加,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省下来的都是利润。
据介绍,目前义乌拥有各类直播服务机构40多家,开展业务、建立合作关系的各类网红3000多名,形成了产品供应、直播培训、内容制作、网红带货的产业链,从业人员约6万人。2019年推动实体市场和电商企业新增销售额(带货)超200亿元,形成了国际商贸城、江北下朱、青岩刘等网红产业集聚区。
作为一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义乌正在努力建设服务国内大循环的市场标杆、连接国外大循环的开放枢纽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商贸节点。
日前,义乌市政府正式印发了《义乌市加快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充分发挥义乌小商品市场货源优势,以打造一流的网红产品供应链体系为核心,以引进优质网红资源为抓手,以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为重点,着力完善直播电商产业新生态,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