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冷链物流四方面发展瓶颈待突破
随着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和疫苗等医药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国冷链物流迎来行业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冷链市场规模在25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可以达到4700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20%。但,我国冷链物流仍面临四方面瓶颈亟待突破
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目前我国冷链体系发展失衡,2017年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区域的冷库容量分别为1245万吨、453万吨、431万吨、324万吨,而承担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的西南和西北区域合计不足400万吨,缺乏原产地区域化生产冷链体系建设。我国冷链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末全国冷藏车保有量11.5万台,远低于美国、日本的20余万辆。冷链行业集中度较低,排名前十的冷链运营企业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0.5%,前三十名运营商仅占17.3%,尚未出现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行业巨头,运营分散使得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两高一低”抬升行业成本
冷链行业面临初期投资成本高、运营过程中返空率高、运输单价低等“两高一低”的问题。在我国一个5000平方米沃尔玛标准级冷库需要20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在运营中由于双向物流负荷不平衡,空返率高达98%,单次的运输成本是普通物流的2倍,而运单价只能高出后者20%~40%,受此影响,目前我国生鲜市场冷链利润率为8%左右,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可以达到30%。我国生鲜农产品具有千亿级的市场规模,近年生鲜电商行业火热,但只有不到3%的渗透率,究其原因冷链成本占据了总体成本70%左右,2017年全国数百家O2O生鲜电商关闭。
相关技术发展先机被发达国家抢占
为减少损耗、确保品质,冷链物流技术与果蔬等农产品低温保鲜技术正深度融合,以苹果、梨、葡萄等水果为例,当运输、贮藏条件满足-1.5~0.5℃的温度和95%的相对湿度,并采用抑制呼吸、减少有机物质消耗的气调保鲜技术时,可以保鲜6~7个月。当前,这一技术正迎来全球第三次发展高潮,但我国此类技术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截至2017年末,全球果蔬低温保鲜专利申请竞争力前20强中,10强被陶氏化学、宝洁、联合利华等美国公司所占据,其余10席由法国、荷兰、日本、德国等公司夺得,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或科研机构。
标准建设滞后且部分标准未严格执行
冷链物流业横跨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机械设备信息化等领域,涉及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共有国家标准12项,各地方性、行业标准99项,但标准体系建设与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一致。如我国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特别提到加快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工程设施建设,但冷藏集装箱运输方面标准制定滞后,导致港口作业随意性大,调研表明港口冷藏集装箱从未发生制冷中断率的只有19%。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为节约成本,执行标准程度弱,以杭州市猪肉冷链物流为例,调研4家冷链物流企业,其中只有1家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18℃的贮藏要求,1家企业运输车甚至没有制冷设备,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