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塑造健康供应链金融中的“三个三”

快递知识 2019-11-07 08:56www.guomeikuaidi.com快递查询单号

    

    这半年来随着供应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特别是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呼声日益高涨,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全国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以至于全国论坛里充斥着对供应链金融的向往以及大干快赶的激情,人人都在讨论如何赶上供应链金融的风口,让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产业、金融投资、技术公司都在谈论所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甚至有些会议中提出了打造“XX票”或“产业币”,实现全产业金融的说法。对于这股来势汹汹的供应链金融浪潮,不禁让人感到心惊胆战,以至于在最近的论坛发言中,我经常提出塑造健康的供应链金融。健康本是一个医学的概念,其含义是机体处于正常的状态,没有疾病。

    这一含义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身体形态发展良好,各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相互关联又相互协同;二是对于外界疾病的抵御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产融结合的创新模式,更需要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既能让金融有序地服务于产业,又能通过产业让金融有效地防范风险,克服商业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这种健康状态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关注三个三。

    第一个三是要实现“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也就是清晰把握“共营链+共盈链=共赢链”。

    共营链指的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协同合作,真正确立起互动、协调的经营体系。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明确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清晰的专业化分工,共营的核心在于发挥各自的专长,通过资源整合,来建立协同经营的网络,因此,分工的清晰化和专业的坚守成为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这种专业化和分工化不仅仅体现在产业运营中的各个环节,更体现在产业、金融和技术的分工。

    前一阵在一个会议中谈及金融科技的定位时,我提出金融科技服务方需要明确我们不是信用的创造者,因为信用的创造者是产业企业,我们只是信用的传递者,即通过技术让信用更好地在供应链中展现。同时我们不是资金的提供方,因为资金借贷和供给是金融机构,我们只是资金的促进者,即通过技术让投资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和刻画风险,从而顺畅资金在产业链中的流转。而目前一个让人担忧的状况是这种分工在狂热的供应链金融浪潮中有些混淆,一方面有些产业企业蠢蠢欲动,不安心踏踏实实做技术、做产品,而是打起了金融的主意,甚至试图直接染指金融借贷活动,以至于认为自身就可以创造商业票、产业币;另一方面有些金融机构打起了产业的主意,试图让产业企业成为其牟取利益的工具,这种混淆的供应链金融注定是短命的,因为它不仅违背了管理监督的规范和秩序,而且使得产业风险和金融风险叠加,破坏了原本脆弱的中国产业基础。共营链需要明确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只有深刻地理解产业运行的规律和各参与者的价值痛点,才能促使大家走到一起,共同合作经营。

    换言之,如果不能深入的分析各个产业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就很难知道产业中各个主体面临的挑战。对产业的了解需要解析现有的产业活动中是否存在空间错配、时间错配和要素错配,空间错配分析的是产地在哪儿?销地在哪儿?产多少?销多少?产销之间存在着什么问题?时间错配则要了解什么时候产?什么时候销?什么时候运?产销时间差对各方的挑战是什么?要素错配需要探索产销运过程中的要素存在什么差异?要素在数量和时间上是否存在不一致?等等,显然,这些问题都清晰了,我们才能知道用什么途径和方法能够让大家联动起来,一起协同合作开展供应链运营。共营链建立之后,就需要确立共盈链,也就是参与各方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共同获利、共同发展。没有利益上的共盈,共营就很难持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理念和操作上明确各方的边际收益,充分尊重合作伙伴,实现价值交换。

    一次在关于采购管理的会议中,我提及了目前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在交易上,当我们是采购方时,片面强调集中招标,而当我们是供应方时,却要求成为下游唯一供应商;在物流上,希望自己的库存最小,实施JIT供货,而不顾供方的死活;在信息上,要求对方提供信息,而绝对不分享自己的任何信息;在资金上,利用强势地位压榨、欺凌供应商,甚至签署采购合同,为了拖延账款,不允许应收账款转让,另外不对任何采购条款进行确权。所有这些行为都有耍流氓的特性,毫无共盈的思想。只有共营链和共盈链都得以确立,最终才能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共赢,这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提。

    第二个三是要确立“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也就是尽快推动“信息+信用=信任”。

    信息指的是能够全面的掌握整合供应链信息和数字,确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供应链,依靠数字供应链推动金融活动的有序开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解决两个面临的挑战,一是建立体系化的数字平台,也就是能够将供应链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不同流程的信息和数字有效整合,从而挖掘分析服务于前端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要求。这些年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金融也是各大论坛的热点,然而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便有很好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工具,却面临着分散化、不连续的数据源问题,即此前谈及的数据有大无厚的问题,因此,我们的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管理部门之间、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数据贯通和整合,信息化、大数据只会成为人们口头上津津乐道的时髦词语。

    第二个挑战是立体化的信息技术平台。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产业活动组织方式,既涉及到运营中的不同参与方,也涉及到供应链业务和经营对象。以往的金融活动都是基于对“人”的风险管理,即通过对企业征信来判断违约的风险,从而为借贷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在现实的中国往往基于“人”的管理可靠性较差,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动机在全社会契约精神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境下很难短期内克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快和动荡,也使得对“人”的全面把握变得非常艰巨。

    因此,供应链金融能够顺利开展,有效控制违约的潜在风险,就需要解决“物-物”和“人-物”的信息,即供应链中经营资产和产品的流转信息,以及经营资产或产品与企业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些信息都是客观的数字信息,显然这些客观化的信息有效整合后,就能强化“人-人”这种相对主观化的信息,产生信息的聚合效应。而这种立体化的信息建立,显然需要综合性的技术平台支撑,这种技术不可能是单一的某种技术(诸如区块链),而是融合了物联网、AI、区块链、电子订单、电子运单、电子仓单、电子税票等综合性的技术。

    全流程信息的确立,就能打造产业供应链的商业信用,信用的建立包含了三层:一是基于供应链运营基础上的契约信用,即企业能够严格按照合约行事,遵循大家规定的条款和协议;二是能力信用,即企业的资质、资源和能力完全胜任,实现良好的业绩;三是商誉信用,即企业能够在产业供应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显然,这三层信用的建设,既需要产业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通过生态的建设去努力塑造相应的信用体系(如同阿里、京东通过建设运营生态去建立体系内的信用),也需要管理部门确立全过程透明的信用监督和揭示制度。特别是后者是目前我们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借助于标准化的电子仓单、账单、税票的登记、公示和追踪等建立起综合性的信用体系。信息和信用的建立,就能最终产生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或信誉,没有全过程的信息以及社会范围内的信用建立,信任就将脆而不坚。

    第三个三是要达到“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也就是营造“规则+规矩=规范”。规则是供应链金融顺利运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规则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就难以预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就会增强。而规则不仅仅是供应链运营流程中的规则,更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规则,也就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从事供应链活动,特别是关于资金流运作时的规则。目前我国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规则体系的缺失,特别是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时的支付规则。

    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供应链资金流方面的规则体系,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许多法案或指令,防止大企业利用强势地位欺凌中小企业,诸如英国90年代初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情况也非常严重,89%的中小企业面临货款拖欠,拖欠时长平均为账期到期后51天,为此,英国1998年制定了《商业债务延迟支付法案》,法案规定如果大企业延迟支付中小企业,需要向中小企业支付年化8.24%的利息。之后在2017年,英国又制定了《支付实践执行报告规定》,这一规定要求企业公告在报告期间内未能按照合同支付期限支付的比例、报告期间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支付的比例、支付这些款项的平均天数等。此外,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制定有类似的法案或指令,这些规则都极大地净化了商业环境,为供应链金融良好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这正是我国欠缺的,因此,规则的确立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当务之急。

    规则建立以后就能形成供应链金融中的规矩,这种规矩在于明确企业和管理层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企业需要按照规则和监管的要求,合理从事供应链金融创新;另一方面管理监管方也需要构架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确立智慧监管。所谓智慧监管就是要洞察产业以及供应链金融的规律,管理应当管理的方面,诸如对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数字信息治理、运用区块链对商业中的应收应付流转进行监控等等,而不要直接干涉本应市场运作的方面,例如,允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做供应链金融,特别是一级应收这样的金融保理,这不仅直接插手到了企业的具体运营,而且容易造成让流氓行为合法化。这是因为在没有延迟支付规则的约束下,这种政策只会导致部分大企业通过进一步延迟支付账款,来推动所谓的“供应链金融”。规则和规矩的建立,就能产生全社会范围内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供应链金融就能合理、有序的推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