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校 全力服务毕业生就业(经济新方位

社会热点 2020-06-23 22:06www.guomeikuaidi.com快递查询单号

 

  83所高校,31.7万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武汉规模创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迎来了就业季的考验。

  当前,就业压力显著加大,高校、地方、企业联手发力。从真金白银的就业创业补贴,到对未就业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从汇集各方就业岗位的云众筹,到一场接一场的云招聘,武汉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正在爬坡,目前为40%—50%。各高校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用好政策、打通资源,全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同学们也在磨练本领、积极进取,为自己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编  者  

  

  一名工科学生的心声——

  练好内功,才能拼出未来

  签了就    业合同后,邓健杨每天还会习惯性地点开学院就业信息群,扫一眼新的招聘信息。

  邓健杨是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4个月前,他考研失利,从头开始寻出路。

  与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邓健杨从大四开始备考研究生,每天在自习室、食堂、宿舍间穿梭,压根儿没考虑要找份工作保底。2月21日,成绩发布,他蒙在了电脑前。

  “很迷茫,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邓健杨说,自己用了10天平复情绪,在调剂到其他高校与就业之间纠结。

  在学院,面临同样情况的学生有44人。“以往,学生在考研上栽了跟头,再战一年或者找工作很常见,大家不会觉得这是难过的坎。但今年不同,大家的心理压力很大。”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珺说,考研成绩一公布她就忙开了与兄弟院校对接调剂政策、请教授帮学生写推荐信、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辅导员周阳给邓健杨详细分析形势“按照成绩调剂到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几无可能。与其花时间准备复试,不如立即调头找工作。以你的专业能力,去一些大公司并不困难。”

  2月底,邓健杨决定找工作。当时的武汉,毕业生就业工作只能在网上进行。怎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去哪里工作?他心里发慌“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招聘信息,大多数岗位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7月之后才招聘,越看越着急!”

  好在学院早有计划。周阳说,一般情况下,院里370名本科毕业生,有40%的学生选择找工作。学院每年9月就开始搜集就业信息,对接用人单位,提供制作简历、准备正装、练习面试技巧等指导,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工作。

  周阳在每个班选出1名就业联系人,每周统计工作意向地、目标行业企业等,有的放矢地推荐岗位。在他制作的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表中,邓健杨一栏写着考研失利,想去大型央企国企工作,要求专业对口。

  有学院的帮助,邓健杨找工作顺利了一些。他迅速锁定目标南方电网超高压检修中心。投递简历后,他又找到在该公司工作的学长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咨询笔试面试的注意事项。

  “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年积累,有大批校友在行业领军的企事业单位。双方事实上已经成了人才合作伙伴。”学院党委书记陈晋说,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学院与多家用人单位达成共识用人单位与学生签约后,允许该生在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后再做去留决定,免收违约金。

  在陈晋看来,这种做法能让双方共赢,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争取到更大自由选择空间。“这也是学院苦练内功的结果,学生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他说,每年有上百家单位来招聘,而每年找工作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也不过200余名。

  对邓健杨来说,工作不难找,难的是去心仪的单位。为了准备南方电网的招聘考试,他两周足不出户,把专业书细细翻看一遍。

  “当时压力特别大,今年不同往年,好机会稍纵即逝,不能有半点疏漏。”邓健杨说,因为之前底子扎实,在线笔试、面试中,他表现得轻松自如,顺利签订了就业协议。

  回想考研失利和就业成功的经历,邓健杨认为,走出校园的这一步犹如“一课”,“练好内功,才能拼出未来。”目前,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两个百分点。陈晋认为,考虑到形势,同学们不再像往年那样,在不同的就业机会前犹豫不决。

  6月13日,邓健杨回到学校,拿到毕业证。1个月后,广州,新的生活在等着他。

  

  一个文科学院的思路——

  瞄准新产业 把握新机遇

  “老师,我找到工作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工资也高。”收到学生黄娅发来的信息,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素质导师张晶很欣慰,把手机递给记者看。

  目前,文法与外语学院357名毕业生中,一半签了就业合同,剩下的大多在等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聘。“我原本以为这个时候会很艰难,没想到实际的就业情况比往年稍微好一点。”张晶说。

  武昌理工学院是民办本科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在武汉83所高等院校中颇具代表性。文法与外语学院拥有英语、日语、法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业情况通常在全校不算理想,这次却与众不同。

  在张晶看来,文法与外语学院的就业成绩得益于“三早”早提醒、早调整、早帮扶。

  早在2月,张晶就跟学生打了“预防针”“以前是工作来找你,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就可以了。今年要主动,等返校后再动手就要被落下了。”

  针对线上求职的新情况,张晶当起了就业“管家”,一方面指导投递简历、培训面试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帮助搜集就业信息,及时在聊天群里通知。

  因为长期宅在家里,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切感受就业压力,缺少毕业季找工作的氛围和同侪激励,不少就业信息发到群里后被忽视了。张晶看着着急,挨个给学生打电话,精准推荐招聘岗位。黄娅就是这样抓住了学而思教育公司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找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但,就业机会供给又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往年,很多毕业生会去考教师岗位或去中小企业做文案策划。今年各种招考都延后了,大量中小企业缩减了招聘计划,给我们带来很大难题。”文法与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松说。

  如何在危机中把握新机?文法与外语学院瞄准了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

  “在线教育行业得到大发展,弥补了学校教师招考延后的空当。我们着重推荐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高松介绍,学院与学而思、猿辅导等多家线上培训机构沟通,举办多场专项线上招聘会。为提高成功率,还针对性地向毕业生推送在线教育相关的招聘服务信息,指导准备简历、应对笔试面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家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对顺利。“人们宅在家里,阅读欲望大大增加。大量网络文学、自媒体文章等内容运营团队出现,有招聘需求。”高松说,在校期间经过大量培训和实习,“作家班”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文字功底好,选择面也更广。

  3月,文法与外语学院扩大了对困难学生帮扶范围,从重点帮扶残疾、孤儿等学生,到增加偏远山区、专业能力不足的学生,每班的素质导师至少要为每个困难学生提供3次以上就业推荐。

  虽然把握住了一些新机会,开辟了一些就业新门路,但张晶对接下来的就业工作仍有担忧。眼下,她正逐一与未就业毕业生的家长联系,与学生沟通自己推荐的岗位,“先就业再择业,毕竟就业压力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很大”。

  

  一所本科高校的探索——

  导师、校友全力推荐

  得知李擎宇拿到了重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录取通知书,韩晓乐长舒一口气。这是她给李擎宇推荐的第三个就业机会。

  韩晓乐是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硕导,这段时间,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如何“送”走自己的两名硕士生上。“对着通讯录,琢磨谁能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就向谁推荐自己培养的人才。”韩晓乐说。在李擎宇落定的,韩晓乐的另一名研究生郝浩也被推荐到武汉大学读博。

  在中南民大,老师们都在积极努力推荐学生。各学院制定政策,鼓励全员上阵抓就业。

  “学生在困惑无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老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军说,学院推出了“四合一”新型导师制,1名导师带7—8名本科生,进行实习督导、考研咨询和就业帮助,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助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

  在计算机科学学院,考研失利的叶嘉辉情绪低落。他所在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指导老师汪红多次鼓励他振作精神,再战就业市场。在汪红推荐下,叶嘉辉最终拿到了烽火通信公司的就业机会。

  除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外,中南民大还盯上了校友力量。在疫情发生之初,学校就发布了致各界校友的一封信,希望他们对师弟师妹伸出援手,收到热切回应。法学院将学生简历按照求职目标地域向校友律师事务所推荐,经济学院邀请众多在金融、外贸等行业企业任职的优秀校友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

  中南民大的湖北籍生源占比较大,往年以本地就业为主。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本地企业招聘规模大幅缩减,毕业生本地求职阻力很大。学校一方面大力动员省内兼职导师和校友,一对一助力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与武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等7所武汉高校联合组成在汉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校际协作服务体,启动“百日冲刺”行动,拓展更多高质量的就业资源。

  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刘凤就受益于这种兄弟院校间的就业合作。3月底,中南民大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开展“百企千岗”助力学生就业线上专场招聘会。刘凤一口气投递了10多份简历,连续多天守在电脑前云面试,终于拿到了一家教育机构的录用通知书。

  作为民族院校,中南民大尤其注重“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以及大学生征兵、基层医疗等领域就业渠道。今年这些就业项目规模有所扩大,学校组织政策宣讲会,鼓励学生在政策性、基层岗位就业。

  与辅导员一番长谈后,体育学院毕业生蒋坤坚定了参加“西部计划”的决心,选择去西藏3年历练本领。“不能只把眼光盯着大城市、大企业。”他说。

  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帮其树立正确就业观,各学院还陆续组织线上家长会,分析形势、解读政策,家校合力促进就业工作。

  “现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卡迪尔旦说,他正在制定“一生一册”台账,对未就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制图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2日 02 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