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起与传播
Momo的恐怖形象背后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起源。其形象源于日本艺术家Midori Hayashi的雕塑作品“鸟女”。这一作品曾在东京的一次另类艺术展览中展出,以其苍白皮肤、诡异笑容和突出的眼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形象并没有在艺术界引起太大的波澜,直到它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回溯到2018年,Momo通过WhatsApp、Facebook等社交平台以一种“挑战”的形式出现。参与者被诱导联系陌生号码,随后接收暴力图片或威胁信息。据墨西哥警方称,这一活动最初是由一个Facebook专页发起,迅速在拉丁美洲蔓延开来。
二、事件与影响
不幸的是,Momo的挑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在阿根廷,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孩因参与此挑战而选择上吊自杀。类似的事件也在哥伦比亚等地出现,使得多国警方不得不密切关注这一事件。Momo的挑战不仅仅在拉美地区肆虐,它还迅速扩散到欧美和亚洲等地,西班牙、法国、尼泊尔等国的警方纷纷发布警告,呼吁公众保持警惕并避免参与。
三、官方回应与调查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警方开始介入调查。墨西哥、西班牙等国的警方指出,Momo的挑战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犯罪。与此部分媒体将其与诱导自残、自杀的“蓝鲸游戏”相提并论,强调其危害性。也有声音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
四、后续发展与真相澄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逐渐明朗。2018年8月,中国网友和部分媒体揭露,Momo实际上是一个都市传说,源自YouTube上的一个西班牙语播主捏造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加工成为一个所谓的“死亡游戏”谣言。部分中国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消解Momo的恐怖性,例如将其与游戏消费、段子相结合。甚至出现了“假扮Momo进行诈骗”的荒诞事件。值得注意的是,Momo的真实形象实际上是日本雕塑“姑获鸟”,与自杀游戏并无直接关联,部分报道存在误传。
五、总结
Momo事件揭示了网络时代都市传说与真实危害的交织。从一个看似普通的网络挑战,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恐慌性的都市传说。其传播过程凸显了社交媒体如何放大公众恐慌情绪,而后续的真相澄清则展示了公众对网络威胁的复杂应对方式。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轻易被谣言和恐慌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