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晋唐的书法家格外有名?晋唐两朝的书法好
为何晋唐的书法家格外有名?下面奇闻网寄快递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如果讲性格学的话,唐太宗应该写特别雄强的书法,我们看到的唐太宗书法都是飘逸多姿的,比如《温泉铭》(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原石已遗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经洞,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还有草书《屏风帖》[图8,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所书,原书以真、草二体写在绢素上,计十一幅,后流失。宋嘉泰四年(1204)初刻于余杭并以拓本传世]都是比较细秀多姿的,所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融合才使得书法开始发力。
有一点大家可能容易忽略,容易用的情况来想象,产生一个特别大的误差。宋代的书法家大多数不习武,唐代书法家大部分都习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知道唐朝最重要的官职都是跟武职有关系的,比如像节度使、刺史和太守,而且文、武的职能不像后来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比如说有一个词叫“出将入相”(“出”指派任至外地;“入”指进入朝廷任官。出自《·传》),这个词到以后基本失效。因为宋朝是文武分野,非常鲜明。唐朝的边将或节度使从事军事活动,立了功之后会回到朝廷做宰相。比如唐朝最有名的美术史家写了第一部中国美术史《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的高祖父叫张嘉贞,曾经做过边将,后来回到朝廷做宰相。
唐朝是文武兼修,重武不废文,文武并重。文武并重的时代,才能产生最好的书法。
图9 晋 卫夫人 《近奉帖》
我经常跟一些书法家聊天,比如我原来的邻居、当代书法家王镛先生,他也讲到晋唐(东晋到隋唐)的字“有力”。我跟南京的书法家孙晓云也聊过天,他也说晋唐字“有力”。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先生也谈到“有力”的问题,他认为好的书法第一个标准是“有力”。
我曾经跟他开过玩笑有力的东西不是用一般写字的这种发力方式发出来的,有力得手腕有力,拿刀剑的手腕和不拿刀剑的手腕有质的区别。所以晋唐的大书法家普遍习武。像这样的诗人还说自己十五学击剑(原文为“十五好剑术”,出自李白《与韩荆州书》),说明他会用刀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的书法家族基本上是武人家族。比如王羲之的老师是河东[其家族中有书法理论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还有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图9),本名卫铄,字茂漪,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之一],河东卫氏就是武人家族,出了很多大书法家。
还有对琅琊我们有很多误解,经常一说就觉得是文学家族,这只是看到了一面,实际上琅琊王氏也是武人家族。如果他们天天挥麈谈玄、喝个小酒、作作诗,就能和司家族“王与马,共天下”(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琅琊王氏和皇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这是不可能的。其实琅琊王氏在东晋是握有兵权的。
当时南方(东晋)对付北方,在长江边有两个最重要的军事要塞西边的要塞就是现在的九江(江州),东边的要塞就是现在的镇江。西边这个要塞就是琅琊王氏控制的,后来跟庾氏家族争锋。那么琅琊王氏又是跟郗鉴[字道徽。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晋重臣、书法家,御史大夫郗虑玄孙,王羲之的岳父]的家族联姻,郗鉴是控制镇江的,实际上琅琊王氏也就实现了对一个要塞的控制。王羲之有一个名号叫,我们说“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右军将军就是武职。这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晋唐的书法传统。
图10 晋 郗鉴《灾祸帖》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镇守在现在的镇江。郗鉴是大书法家,我们现在还可以在《淳化阁帖》中看到他的书法(图10),他的真迹已经失传。郗鉴的女儿郗璿(生卒年不详,字子房。王羲之七子一女均为郗璿所生),也是王羲之的夫人,她也是书法家。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像高平、琅琊王氏、河东卫氏这些家族都是文武并重,实际上他们有更多的武人身份。
图11 唐 颜真卿《移蔡帖》
图12 唐 颜真卿《与李太保帖》
其实唐朝也是一样。唐朝这些书法家也有武人身份,比如说的祖上都是武官,褚遂良的父亲是武人。虞世南是江南贵族,很早就跟他的哥哥虞世基到长安,他的具体身份我们很难推测。还有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人,唐朝名臣、书法家。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个称呼叫颜平原,因为他做过平原太守,的时候他是带兵打仗的,他是有武人身份的,所以看颜真卿的书法可以感觉他的手力量很大,有内力(图11、图12)。这应该是习刀剑的人。
还有[字伯高,一字季明,,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被后世尊称为“草圣”,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合称为“三绝”]也是武人,是金吾长史,史称张长史(图13)。按现在的话,他就是的军官,禁卫军军官一定是拿刀剑的,所以有力。
图13 唐 张旭《晚复帖》《十五日帖》
在书法传统当中,刀笔并重,这是唐代书法的一个秘诀。过去有一句话叫“古有三端”,第一个是锋端。锋端是什么?是刀锋、剑锋。第二个是笔端,笔就是毛笔。第三个是舌端,就是有,有外交才能和游说能力。所以这三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注意到唐朝人对书法的评判,经常用一个词叫“劲利”,还有另一个词是“快利”。听上去好像不是在说书法,很像说剑法,由此我们也会想到张旭,“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书法功力大涨。
古人有一种说法笔法可通剑法。这个笔法和剑法就是个内外关系对外是剑法,对内就是笔法,而且是用一个手腕完成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注意到唐朝的书法,无论楷书还是行草,笔速不是匀速的,是变速的。由于变速,他才能写出这样的力度。我想这应该跟习武的传统有关系。实际上这些唐代帝王,从唐太宗到其实都有过军事的历程——习武,而且他们都有一定的武功,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在大唐统一帝国之后,南北融合,文武兼修,那么也会出现一些迹象。比如在文武关系上,就会出现一种复杂的态度。因为在传说中唐太宗特别喜欢“二王”书法,主要是指王羲之,他在全国到处搜罗王羲之的书法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