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版中国式管理”惨被“打脸”
快递公司 2019-10-29 07:58www.guomeikuaidi.com快递公司电话
中国式“幸福管理”的典范德邦物流,如今正遭遇高管流失的尴尬,近两三年内有多达26名的总监级高管离职,其中包括被认为是接班人的副总裁邓小波,一线员工的高流失率也同样被诟病,曾经引以为傲的低成本激励模式被离职员工吐槽“虚伪”,“德邦版中国式管理”惨被“打脸”。 看似天衣无缝的逻辑被凿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缝隙。人们不禁要问,海底捞、德胜洋楼、苏州固锝、德邦物流这类“中国式管理”,真的是乌托邦式的幻境吗? 德邦逻辑 1996年创立的德邦物流专注于零担物流领域,绝对算得上一家成功的本土物流企业。零担物流是一种介于合约物流和快递之间的物流模式,零担运输企业将不同托运人的货物拼车运输,零收整发。2013年德邦的营业额94亿元,在其竞争的陆运零担行业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而排名第二的天地华宇营业额仅为40亿元。 德邦是典型的从草根到大鳄的代表,没有任何背景白手起家,靠多年摸爬滚打,如今已有6万多员工。当前,德邦的业务体量已算庞大,日吞吐量3万吨,覆盖国内550个城市,有2700多个直营网点,自营车辆5200多辆。在技术含量和门槛不高的物流业,德邦多项经营指标,都远超全球物流巨头TNT控股的天地华宇。 于是,在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德邦的“奇迹”被归功于他们对人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如何对员工进行招聘、保留、晋升、培养……而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最核心理念被德邦创始人崔维星到一点,就是如何让员工“爽”。 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但又很实用的理念。如果这个行业拼的是人,那么,人心所向就是企业决胜的关键。笔者曾经对这类“中国式管理”进行过,它有三个特点其一,在员工激励上,老板不计代价地投入,以获得员工的信任,营造一种平等、亲和的组织氛围;其二,在组织牵引上,利用组织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引导思想和行为“高度标准化”;其三,在顾客服务上,通过“超预期”的服务为顾客提供极具冲击力的体验,并使得顾客心甘情愿地支付高溢价。 这三个特点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老板在“激励”上的投入使员工感动,愿意服从企业的“牵引”,进而产生超预期的“服务”体验,而这种“服务”体验在市场上的成功又让老板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激励”上。无论是海底捞、德胜洋楼、苏州固锝,都用自己的成功验证了这个逻辑闭环。 特色激励 在激励上,德邦的模式几乎和海底捞等标杆一脉相承。比如“亲情1+1”德邦每月寄200元给员工家属,费用由公司和员工各担一半;“家庭全程无忧”员工从结婚到生小孩,直到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公司每年都给予一定补助;“集体婚礼”德邦每年为员工组织一次大型的集体婚礼活动,员工层级不同,花费也不同。2011年总监级以上层级的集体婚礼,在马尔代夫举行,每对夫妇的花费在2万元以上,费用全部由德邦承担。 了,德邦的激励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由于企业具有6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速度,员工(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能得到多于同龄人的锻炼机会和晋升空间,其晋升速度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快。普通员工可以很快成为营业网点或运作场地经理,2~4年之后成为区域经理,这时公司就会给他配价值12~13万元的车;3~5年后可能成为总监,可以享受免费的高尔夫,接下来还可能会成为大区总经理。火箭速度提拔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位2007届大学毕业生,现在已经是公司的江苏运营大区总经理,管理着一个省的业务,而他完成从基层的统计员到大区总经理的四级跳,只花了二十多个月的时间;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居然是在公司工作还不满三年的应届硕士,综合管理部负责人也不过本科毕业五年。 不仅如此,德邦还为司机等蓝领们设计职业生涯。他们的规定是,储备干部中至少有25%的名额会留给司机等非文职人员。,德邦也不是直接将蓝领推到管理岗位上。例如,一名司机向领导自荐要走管理序列,公司就会有意识地先安排他做一些统计、数据管理和分析之类的工作,并适时培养。甚至,为了让蓝领们学习文化,德邦还为他们发放培训补贴,学会打字也能获得奖励。这为蓝领转型打开了一个重要渠道。 德邦校招的应届大学生和社招的蓝领,都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寒门子弟,这些人有强烈的愿望要改变命运,人性化的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而快速的提拔又让他们感受到信任。德邦给了他们一个梦想,用自己双手创造未来的梦想,员工们自然要为之动容。 强力牵引 在牵引上,德邦也注重塑造“德邦人”,这主要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和高强度的考核来实现。德邦充分相信培训的战略意义,专门成立了德邦学院,坚持选择新人进行人才内部培养,即使要为3~5年的培训期买单,也依然坚决。崔维星表示,德邦在公司发展初期也曾考虑过招聘成熟人才。,一来国内的物流行业缺乏人才积累;二来有经验的员工尽管上手快,但容易按部就班,缺乏改善力和创新性。,他也认为,应届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企业文化,也会有更高的忠诚度。 德邦提倡培养既懂一线,又懂管理的人才,,不论是高管还是基层经理,都是从一线员工做起,通过层层选拔和竞聘,才能晋升到管理岗位。员工的入职和每一次晋升,都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在培训中伴随测评,班级前50%的才有资格晋升。即使是对蓝领,德邦也设置了专业的课程,司机和搬运工都要参加5类培训技能、安全、企业文化,以及户外拓展和军训。每个季度公司的培训中心都会公布一个培训列表,员工可以自由选择。所以,培训几乎是一直伴随员工发展的,企业也得以用这种方式对员工实施持续的牵引。 相对于培训的持续牵引,成为“德邦人”需要经过更多的淬炼来完成其高强度的考核。德邦强调执行,他们采用的“管理目视板”和“全面绩效管理”等方法都确保了企业的执行力。甚至这种执行的文化变成了一种高强度的压力,百度德邦物流贴吧上的一名自称前德邦员工的网友吐槽,德邦的文化是不断下压调高经营指标,员工随时有可能因为完不成超高指标而拿不到奖金。,德邦也提倡将人用到极致,号称“秒杀富士康”,这名网友进一步爆料 “……来了德邦才知道德邦没有搬运工,所有的货物都是营业员、接送货员和经理一起搬,一般情况下早上八点半上班晚上八点钟左右下班,在德邦没有加班,更别想什么加班费了,我们的加班那叫自愿或者义务加班!” 德邦通过强大的培训系统塑造员工,更通过严苛的实践淬炼员工,尽管过程颇具争议,但其结果是打造了一批战斗力超强的“德邦人”,以至于其他同行在发布招聘通知时都喜欢加上一条“德邦员工优先考虑”。 品质服务 在服务上,有了员工的持续投入,德邦的发展高歌猛进。对客户来讲,德邦的服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服务好、正规化、货损低、时效有保证成为了德邦的标签。 德邦也敢于向市场要价,它的运费总体上比天地华宇高出10%,而且还在不断调高2013年8月份调高过一次运费,12月小幅度提高一次,运费在行业基本第一。但就算这样,德邦依然是顾客的第一选择。 总体来看,连续多年保持60%的复合增长率,即使是在2008年全行业利润严重下滑的情况下,也保证了30%~40%的增长速度。 点评 可以说,德邦对于员工的牵引打造了零担物流行业的独特服务体验,捕获了高额的服务溢价。丰厚的收益又可以投入到对于员工的激励中,一是有更多的激励成本,二是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断裂的逻辑与强力粘合剂 德邦通过激励、牵引和服务形成的逻辑闭环,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新标本,缔造了行业神话。,高管集体离职却似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对于这种管理模式的质疑。 错位激励环节的失误 尽管德邦的激励花样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钱,二是位。 在“钱”上,德邦的投入不算多,其薪资水平在业内并不具有竞争力,并且层级越高,薪资竞争力就越差——德邦副总裁的薪酬,大约在市场水准的25分位线左右。还有一部分投入被放到了他们认为有特色的激励项目中,如亲情1+1,集体婚礼,结婚生子补助等。在“位”上,德邦倒不算吝啬,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内部培养,以“火箭速度”被提拔起来的。 对于这种重“位”轻“钱”的“错位激励模式”,德邦有自己的独特理念。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超前提拔上来的年轻人,其实际能力和岗位任职要求之间,还有相当大差距,高配职位本来就是一种激励,但如果按照市场水平发放高薪资,就会让他们高估自己的价值,这相当于揠苗助长,反而会害了年轻管理人员;其二,德邦认为这群寒门子弟最大的诉求不是钱,而是“家的归属感”和“面子”。所以,他们愿意将激励成本投入到那些特色项目上,以便营造家的感觉,他们也愿意将激励成本投在为升职员工挣面子上。 网上一篇名为《德邦物流员工爽才是好福利》的文章,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想想大学毕业没几年,就开上豪车,打上高尔夫,指挥成百上千的手下干活,过年过节,还可以开着豪车“衣锦还乡”,这种生活是他们在毕业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但如今在德邦变成了现实,这让他们在人前非常有面子。” 他们的这种理念对不对呢? 其实,德邦的管理探索颇具实验色彩,他们将海底捞、德胜洋楼等企业用在农民工身上的模式转移到了大学生身上。但结果却告诉我们,对于这群有强烈自我主张的人,单纯用恩惠是感动不了他们的,单纯用感动进行管理也是不行的。 第一个误区是,德邦认为自己营造的家的氛围会让员工感动,但实际上,这种氛围适合于初入城市的农民工阶层,他们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组织的归属感。这个道理很简单,正如一度在网络上热播的“阿里郎打鸡血培训视频”,一群年轻的打工仔们,看似被洗脑后做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举动,但他们却乐在其中。又如一群退休在家的老太太,一曲广场舞就可以让她们忘我投入。所以,海底捞和德胜洋楼的玩法才会让员工感动,他们用“家”凝聚了那些需要归属感的群体。 但对于大学生,他们早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甚至早已经是城市的一部分,他们的考虑可能更加现实。简单来说,他们不仅需要那些激励的“花活”,更需要物质方面的收获来构筑自己生存的基础。所以,千万别轻易下判断,认为钱是次要的,那是“马云[微博]”们才有的超脱。即使到了高级职业经理人的阶段,也不要做这种判断,因为,钱是符号,可以佐证成就。 第二个误区也是大多企业的误区,即以为稍加恩惠员工就会生死相随,这种情况有,但不是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他们的诉求更加复杂而多维,某个维度上的诉求没有解决他们就有可能离开。企业的逻辑很强大,我给了你发展的平台,员工应该有感恩之心;这类员工的逻辑更强大,你不雇佣我,也要雇佣其他人,你说你为我付出,我不是也在为你做贡献吗?大家你情我愿,为何你不感恩我? 其实,劳资双方是市场交易,要求一方感恩的想法本来就来自儒家的科层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强调平等主体的理念本来就是不相容的。所以,当员工获得那些激励时,可能会有感动,但绝不能期待这种用感动来维系劳资双方的关系。要想长久、愉快地合作,还是要回归公平的市场交易。什么叫公平,只要交易自由,员工会用脚投票,员工流失应该是一个警示吧。 所以,德邦版中国式管理的溃败始于激励环节,激励不力导致没有能够感动员工,而后,高强度的牵引就会让员工反感。或者说,用感动管理这样一群人本来就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培训造血坚持 德邦在“中国式管理”逻辑断裂的基础上依然能够屹立不倒,是因为培训体系充当了强力的粘合剂。其实,相比起激励来,他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培训反而加码了其竞争力。知乎上德邦的前雇员坦言“德邦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除了老崔,走谁都没什么太大影响。”更有人评价高管离职风波 “德邦内部确实有些震动,很快稳定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德邦的人才培养机制实在强大,所有的岗位迅速被替补。现在的德邦,说得不好听一点,高管的流动是众人期盼,你不走,我哪有位置坐?赤裸现实的职场政治,也凸显了其人才培养的造血能力不容小视。” 所以,面对高管离职,崔维星依然稳坐钓鱼台,坚称影响不大,其原因并非打掉牙齿往肚里吞,而是有一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尽管德邦在激励上乏善可陈,但不能否认他们做人才牵引的功力。 进一步看,德邦需要那种留人的效果吗?未必。一名前德邦人说 “在德邦,如果你的学习能力不超强,可能一直做营业员、接送货员,甚至只是搬运工。德邦每天有很多人离开,每天又会有很多新人进来,如果学得不够快,很快就会被新人超越,能够超车的人就上去,不能的,要么离开,要么一直呆在原地。呆在原地你也难受,工作压力大,自己也没有发展,所以只有离开,这种离开不是员工抛弃德邦,而是德邦淘汰员工。” 所以,账面上的离职率并不能说明问题,某种程度上,员工离职是一种正常的换血机制,是德邦乐于见到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得每个岗位上都有新生力量,而新生力量又是标准化培养出来的,成本低,又有冲劲,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拉姆查兰的《领导梯队》和《人才管理大师》等书中就反复提到一个观点,员工在各个管理岗位上的逐级锻炼是最好的培养模式,所以,这种换血本身就成为了德邦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一想起来有些不是滋味的是,这种玩法可能让德邦成为了竞争对手的“黄埔军校”,面对以前的蓝领或低阶管理人员流失,崔维星可能不为所动,但到了能够影响战局总监级的高阶管理人员,崔维星又作何感想?虽然坚称是正常流动,恐怕也会有所触动,以为给家给面子可以留住这些人,但人家的现实要求却不仅是这些。 经营成功才是关键 德邦屹立不倒并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成功的经营。纵观中国式管理的标本,海底捞、德胜洋楼、苏州固锝……无一不是经营上的成功者。激励上的疯狂,与经营上的惊喜,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毫无疑问,成功的经营是“中国式管理”能够逻辑自洽的最重要环节。换个角度看,如果有经营上的成功,是不是“中国式管理”又有何妨? 在经营上,崔维星的战略眼光远比德邦宣扬的激励“花活”来得实在。 定位专注。德邦物流的战略很清晰——以建设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网络战略,打造全国最大的零担物流运营商。既不做合约物流,在发展初期也不做快递(当前,德邦快递已经开始运营),他们瞄准的,是零担物流这样一个巨大的蓝海。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零担物流的市场规模超过数万亿元,从事这一行业的有70多万家公路运输公司。而行业内前十位的零担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总和,也不超过10%。这个庞大的市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绝对领先者,即便是今天的德邦物流,也才占了2%左右。为此,崔维星坚持拒绝了诸多大客户,而德邦的深耕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在德邦并不缺少现金流的前提下,他们却几乎没有涉足金融,这也是一个另类。 服务体验。德邦始终坚持“自建网络、自购货车、自培员工”的策略。崔维星认为,只有覆盖各地才有更好的服务,但也只有自己建网点,资源才掌握在自己手上,企业才有未来。自建网络显然比加盟模式来得更慢,但德邦选择稳步发展,宁愿放慢脚步。自营的店面显然能够提供更加标准化的优质服务,崔维星很明白,服务是德邦的优势,牺牲掉这个优势,德邦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营业网点自建,也使得德邦物流提高了市场敏锐度,可以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以及更加精确地指导公司对物流运营中心的选址。 至于在员工培养上,德邦用嫡系培养的“德邦人”注入管理系统,无论是在管理岗位上,还是在蓝领岗位上,都出色地支持了生产,为顾客制造了高品质的服务体验。 点评 有了这两处战略性的投入,德邦累积了足够的战略筹码,这才是他们得以笑傲行业的重要原因。 后记 德邦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他们并不是“中国式管理”的新标本,“让员工爽”是创始人的美好愿景,却遭遇了人性现实。 问题来了,如果德邦这样的投入不足以感动知识分子(大学生),如果未来都是人人主张个性的时代,那么,海底捞、德胜洋楼等企业打造的“中国式管理”会是未来吗?我们会不会走入了一个幸福企业的误区?在追逐不可能追逐到的幸福?
|
上一篇:周韶宁:准备一年为了这一天
下一篇:广东一快递网点惊现暴力分拣
快递公司加盟
- 联邦国际快递查询单号查询跟踪
- 申通快递单号官网查询快递查询
- 速尔快递官网查询单号查询
- 送货上门的物流公司有哪些
- 做物流公司必备哪些条件 一个物流公司一年能挣
- 速腾快递官网查询单号查询 速腾快递查询单号
- 天天快递单号查询快递 天天快递单号查询准确的
- 上海邮政速递物流单号查询 上海邮政速递物流单
- 怎样联系附近的申通快递 查找附近申通快递
- 查询快递物流查询追踪 查询物流快递顺丰
- 申通快运快递单号查询物流 申通速运单号查询
- 中铁快运单号查询跟踪物流信息 中铁快运单号查
- 源之安达快递单号查询快递查询 源之安达官网单
- 中国邮政国际包裹资费查询 中国邮政国际包裹查
- 申通e物流运单号查询快递单号查询
- 宇佳物流怎么查物流信息 宇佳物流怎么查到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