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物流管理模式亟待重新定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商贸发展需要,从物资部与商业部,到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再到2003年成立商务部,我国商贸管理机构历经多次改革。但调研发现,管理模式在三个方面有待重新定位。
一是应区别对待商贸流通业中竞争性领域和公益性领域,在公益性领域“管好该管的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流通逐步放开,激活了市场,但倾向于“放开不管”的管理模式也让许多公益性、民生性投资严重不足。比如,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绝大多数的批发市场为私有模式,导致农产品流通的价格调控、质量监督能力不强,民怨不断。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司长向欣、内蒙古食全食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继远、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等众多人士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在民生领域促进公益性、准公益性市场主体成长。投资方向可主要集中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具有公益性质的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等领域。
二是应充分认识规划尤其是商业网点规划在流通产业和城市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提高规划水平和执行力,引导流通业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多个省市的商务部门、商贸企业反映,由于缺乏规划执行力,无序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难以遏制,中心商业区网点“门对门、店碰店”,新建小区却“开店无门”“走几里路都见不着个卖菜的”。
吉林省流通业发展处处长李山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贸研究部梅新育等人认为,应让商业网点规划真正“从挂在墙上到落在地上”,限制中心商业区恶性竞争的,应该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政策保障”的原则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生活。
三是应着力强化政府在流通业发展中的平台功能,深化公共服务改善流通环境,建立促进流通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对流通工作的促进“除了工程找不到抓手”,过于依赖这些短期性、过渡性、阶段性的工程和活动,忽略了平台的搭建和环境的营造,税费繁多、偏重的“非国民待遇”环境有待改善。
鲁商集团董事长王仁泉等业内专家建议,应该为流通企业减负,消除商业和工业发展中的先天差别。另一方面,要在融资、人才、信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加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满足行业发展对市场价格等公共信息的需求。
,我国商贸流通业尚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互相掣肘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有待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整合管理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助推大流通产业格局构建。
一是要进一步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难题,提高管理效率。调研发现,目前商贸流通行业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发改、工商、农业都分管部分物资流通,具体监督执法上常常是工商、质检、商务、卫生“齐头并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流通业管理的计划体制仍未根本改变,“大商贸”管理格局远未形成,建议职能适当集中,加强衔接,减少空白和交叉,或建立更高一级领导牵头的协调委员会。
二是要进一步部门之间资源分割难题,有效整合资源。调研发现,搞活流通的政策支持尚未形成合力,“撒胡椒面现象”较多。基层干部建议,部门之间发展流通业的资源,应从宏观层面进行有效整合,如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上,可对财政资金配备上进行整合,统筹各类流通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要进一步基层商务管理部门弱化难题,强化基层力量。调研发现,基层商务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据陕西省商务厅介绍,除延安、铜川两市各区县单设了商务局外,其余各市绝大部分区县没有单设商务局。在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旗县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商务部门单设。
内蒙古商务厅副厅长王文杰等人士建议,当前要切实提高认识,积极强化基层的商务系统行政管理力量,建立省、市、区县业务对口、职能统一的管理机制,提高商务监管、服务能力。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