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运之路不平坦 中小快递企业面临挑战

快递知识 2021-03-28 14:17www.guomeikuaidi.com快递查询单号

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涉足快运业务,但快运之路并不平坦。

继宣布暂缓快运项目后,4月16日,申通快递早间公告补充暂缓推进快运项目的原因。与此同时,广东省邮政管理局也发布消费提示称,快捷快递在该省部分地区服务运行出现异常,请广大消费者谨慎使用。而对于何时恢复快运业务,申通快递方面仅表示以公告为准,并未给出具体时间。

“目前快递市场格局主要围绕几家巨头之间进行竞争,其他中小企业没有太多竞争筹码。”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认为,在行业不属于高速增长期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将进入加速站队时期,在未来2~3年内找到比较好的东家非常关键。

快运业务暂缓

4月15日,申通快递发布公告称“暂缓推进申通快运项目”。根据公告的表述,基于上述综合因素的影响,公司认为继续按照此种合作方式推进快运项目,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申通快递补充称,项目暂缓期间已经发出的快运单号仍可以正常扫描和签收;同时,由于快运项目处于起网的初始阶段,此时暂缓业务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据介绍,目前申通快运的加盟商,除了直接加入快运板块的“社会第三方”外,既有申通快递的加盟人员,也有快捷快递的加盟人员。“现在的关系错综复杂,有一部分加盟商由于快捷快递的问题牵涉到了快运业务。目前我们还在梳理、排查,尽量把风险降到**低。”该人士表示。

申通快运成立之初,快捷**吴传龙就曾公开表示,申通快运网络完全交给了快捷快递管理,并宣称“未来市场是传统件和大包裹,不会是低价淘宝市场”,希望各区域“尽可能都参与到快运业务”。

申通快递与快捷快递合资成立的申通快运,今年3月1日才正式启动运营。根据官网的介绍,申通快运在大件电商、速配快运方面寻找差异化优势,将产品定位于以10-70kg段单件产品为主导的大件电商、商业件、落地配。

之所以选择与快捷快递合作,申通快递表示,快捷快递拥有以大货为主导的产品网络,产品类型主要以3-30公斤中大件为主,并积累了丰富的电商大件产品经营管理经验,双方合作将借助各自资源优势,发挥协同效益。

“战略迷茫期”还未结束

对于申通快递暂缓快运业务一事,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观察家指出,“陈德军作为**代快递创业家,有勤奋打拼的作风,但快递市场在互联网+快递环境下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申通缺乏了顺丰、圆通等企业战略转型的危机感。”

对于申通快递暂缓快运业务一事,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也指出,申通长期依赖加盟模式扎根在淘系快递市场,更多服务C端,似乎形成了路径依赖而缺乏战略调整危机感,“这使得申通一涉足快运即突显出仓储枢纽网建设和人才队伍不足。”

另一方面,业务量长年占据市场**位的申通,近几年已经接连被圆通、中通赶超,虽然申通2017年的业务量数据还没具体公开,但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仍然落后于中通、韵达。在投资快捷快递、联合成立新公司后,其对二级市场的布局也不够清晰。

赵小敏认为,在**梯队快递企业集体上市后,对不同企业来说,上市公司之间距离越来越近,很少有完全**于对方的公司,核心问题在于“战略迷茫期”还没结束。上市一年多以来,有些企业对市场战略还不明确,这从市场业绩上就能表现出来,而准备充分的企业增速就比较稳健。未来申通能不能控股快捷快递,以及控股后做快运还是转型都需要给市场明确信息。

中小快递企业面临挑战

实际上,在快递巨头日渐抢食市场份额的今天,二、三梯队的中小快递企业境地都显得尴尬。2016年初,赵小敏就认为,快递公司在2017年没有完成上市的公司要尽快在今年上半年卖掉,没有卖掉则面临很难的境地,接下来更多的中小企业将会陆续面临类似的挑战。

赵小敏认为,如此形势下,中小企业将加速进入站队期。有些公司背靠BAT,按照投资机构要求进行同城落地、仓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其他中小企业也应该尽快找到东家,否则很难有发展机会。

“目前市场格局是围绕巨头之间来进行的,其他企业无论在价格、流量、服务还是融资等方面都难与巨头抗衡,更多的出路在于差异化、**化、定制化”。赵小敏分析到,另一方面,现有的市场份额下,除了传统快递公司外,包括达达、闪送,以及美团、饿了么和苏宁京东等纷纷涉足物流领域争夺市场,这些公司在细分市场领域更有竞争力,对中小快递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本文转自中国财经观察网,并不代表中国物通网()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骗术揭秘等资讯,欢迎搜索关注“物流视界”(lsj56)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有合作意向,欢迎咨询物通网小编QQ:2547636413。

作者:中国财经观察网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