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一定要警惕“以价换量”的陷阱

快递知识 2021-03-28 14:00www.guomeikuaidi.com快递查询单号

“快递的服务和时效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如果快递价格再降一降就更好了。”

“发一件快件,以前是多少钱?现在是多少钱?您认为快递价格降到多少比较合适?”

“现在发一单要花三四块钱,价格嘛,自然是越低越好了……了,快递也要能够挣钱才行。”

……

这是记者日前在广西某地采访时,和该县电商办主任的一段对话。他没有回答快递价格是如何变化的提问。也许他也意识到这些年快递价格一路下滑的趋势,才补充了“了……”这句话。记者明显能感受到,他在说出这句话时,显得有些尴尬。

这样的场景,在记者的采访中不止一次出现。站在电商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电商希望“快递价格越低越好”的想法。毕竟,他们为每一件快件支付的费用,都影响着其运营成本和终收益,尽管他们在商品定价中就已经核算了快递成本。真正为快递费买单的,是消费者而非商家。

电商和快递之间关于“快递价格能不能再降”的争论,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当快递企业通过优化运营和管理,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等手段降低运营成本,降低快递价格,让利于商家和消费者,这样的降价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不考虑快递运营成本的实际,一味要求快递低价格并提供高质量服务,无疑是有害的,也是不切实际和不可持续的。

在现阶段仍纠结于是“电商发展促进快递业发展”还是“快递业撑起电商跑起来的脚步”没有任何意义。

“电商和快递要协同发展”已经成为行业中有识之士的共识。二者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两条腿,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不可否认,快递业在服务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开辟了有别于传统电商件之外的新市场,这是一个庞大的、稳定的、可持续的业务增长极。在这个新市场中,任何一家快递企业都希望分得一杯羹,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如何来争取市场?是坚持质量和效益、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芳心,还是以价换量、以低于成本价格的不正当手段来迎合电商的需求,从而换取市场?理性的选择,是前者。现实是,出于各方面考虑,部分快递从业者择后者而行之,做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荒唐事”,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让自身一步步陷入困境。

在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快递业务量数以百万件、千万件计的示范项目。成绩固然喜人,但我们也要认真地考量,快递业务件量背后的快递业务收入,是否与行业为之付出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匹配?快递业务收入是否足以支撑快递服务高质稳定运营?快递企业是否有持续不断进行后续投入的信心和实力?

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快递服务现代农业与快递服务传统电商快件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方面,多数特色农副产品有“保鲜”的需求,对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这方面的服务,需要快递企业对传统的作业流程进行再造,甚至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输资源,这需要相应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多在农村和山区,它们要从产地直通城市市场,离不开快递服务网络的支撑,而为此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笔费用目前仍多由快递企业承担。这些成本的付出,如若不能在快递价格中得到相应的体现,那服务终也将无法持续。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快递价格还能维持低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还享受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当前,70 后已经逐渐退出快递一线从业者队伍,80 后、90 后已经成为行业的主力,00 后在不久的将来也将踏入快递服务领域。

生于不同的时代,每个人的观念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00 后是否还能像80 后、90 后那样接受与其劳动强度并不完全匹配的薪资水平,的确还是一个未知数。若人口红利消失,不排除未来的快递服务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品”。到那时,低价策略还能持续吗?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价格监管方式,引导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商品定价与快递服务定价相分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平台商家,对推动此项措施的积极性并不高。

消费者所支付的商品价格中究竟包含多少快递费,仍是一笔“糊涂账”。若能推动商品价格和快递服务定价相分离,让快递从业者付出的劳动在商品交易时得到明确的体现,也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平台、商家、快递企业的关系,让消费者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

,我们并不赞同快递价格越高越好,我们只是希望,在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切勿陷入“以价换量”的陷阱。一个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供给、体现快递从业者价值的快递价格,才是良性的、理性的、可持续的。

本文转自快递杂志,并不代表中国物通网()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等资讯,欢迎搜索关注“物流视界”(lsj56)微信公众号。

作者郭荣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