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智能收件箱在昆明受热捧 目前已有2600个网点
小区内的智能快递收件箱。
接到快递员领取快递的电话,却因工作抽不开身,便让快递员将快递寄存在门卫处……对于经常网购的人士来说,这样的情形并不陌生。
今年5月1日起,我国《快递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鼓励在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设投递场所,作为解决快递“300米”的重要保障措施。记者日前走访发现,尽管昆明部分小区及写字楼已经设立了智能收件箱,但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多的网购人群需求,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网购者
非常方便实用
13日下午,家住新闻南路白药厂宿舍的刘先生来到位于小区门口的智能收件箱处,在屏幕前输入取件码后,装着包裹的柜门便自动打开,不到2分钟就完成了领取包裹的操作,期间也没有花费额外的。据了解,这里的智能收件箱设立不到两个月,已经完全取代了门卫,成了小区住户们主要的收件方式。
“以前收快递大多是让门卫代签收,现在设立收件箱以后我觉得要方便许多,一是不用从一堆包裹里翻来覆去地找,二是也不需要再打扰门卫了。”刘先生说。该小区门卫李阿姨也表示,以前代收包裹是为了给小区居民提供方便而非义务,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有时候还得面对一些未拿到包裹业主的质问,自从智能收件箱设立以后,这块负担也终于得到了解除。
不过,随着人们网购次数日益频繁,许多小区的智能收件箱也经常发生快递过多而装不下的情况。家住新闻路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在双十一等网购高峰期,小区里的智能收件箱经常爆满,,也有一些体积较大的包裹无法放进收件箱内,以至于出现许多包裹无处可放的问题。“既然不够用,为什么不多装几个收件箱呢?”高女士不解地说,“现在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不少人曾向安装收件箱的公司反映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快递企业
使用收件箱让送货效率提升
在位于丹霞路的一处圆通速递营业点,负责人李先生介绍,将包裹放进智能收件箱,必须事先打电话征得客户同意才行,目前看来,绝大部分客户都接受将包裹放进智能收件箱的要求,而这样的情况已经占到了每天送出包裹量的90%。
据了解,目前昆明市场上设立智能收件箱的企业主要为丰巢和速递易两家,两家公司的收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以丰巢为例,在经过前期的免费使用以后,现在开始对快递员进行收费,平均下来每使用一个格口收费为0.3元,至于取件的客户则不收取费用;速递易方面,客户12小时内可以取包裹,超过24小时以后则需要缴纳1元/天、上限4元的滞纳金。
“虽然快递员每使用一个收件箱格口要交费会导致利润减少,由于其节省了大量的运送和沟通时间,送货效率提高了约20%-30%,所以这点付出算是值得的。”李先生介绍,由于取票码的有效时间一般在12小时或24小时以内,所以快递员必须在早上9点至中午13点30分的时间内完成此类包裹的签收,从而给予客户充足的取货时间。
运营公司
盈利缓慢和维护不易是增长瓶颈
记者从快递公司处了解到,速递易于2012年底在昆明开设智能收件箱业务,目前在昆明已经拥有1300个网点。中邮速递易运营中心负责人兼市场总监邵灵珊介绍,速递易今年已在昆明增设了70个网点,下一步,公司今年还将在昆明新安装300-400套智能收件箱,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购需求。
丰巢公司于2016年4月进入昆明,现已在主城区开设了1300个智能收件箱,其中学校、住宅小区占六到七成比例。丰巢昆明业务部负责人杨健介绍,作为昆明市场的后来者,丰巢是由多家快递企业成立的第三方企业,具有一定后天优势,现如今,丰巢与顺丰、京东等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一直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开拓昆明的智能收件市场。
不过,记者也在走访中了解到,出于安全、维护等方面考量,开设的智能收件箱大多集中在封闭的小区或写字楼里,覆盖范围有限;与此,新增设网点的速度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有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收件箱网点建设维护成本高、盈利缓慢,是导致网点建设跟不上市场需求量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对于建设维护成本高这一点,邵灵珊表示赞同“一台标准规格智能收件箱每年的维护成本就接近1万元,这还不算机器本身的采购成本,目前我们与快递合作主要是为其降本增效,,向快递员也会收取一定的格口暂存费用,一个格口收费0.2元-0.3元左右,目前我们也通过柜体及线上流量本身来拓展商业价值的宽度。”
另一方面,近年来场地费的增长也较为明显,现如今智能设备进入小区的进场费已从初的2000多元涨到了3000元以上,的甚至能达到8000元。当被问到场地费的增长是否会导致竞争加剧时,邵灵珊表示,提升用户体验才是开拓市场的关键。眼下市场缺口仍然存在,行业还需要进一步深耕,这就需要各家公司共同努力,通过填补缺口实现合作共赢。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并不代表中国物通网()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骗术等资讯,欢迎搜索关注“物流视界”(lsj56)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有合作意向,欢迎咨询物通网小编QQ2547636413。
作者蒋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