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费用偏高症结究竟何在?
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我国物流费用偏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一难题要从国民经济运行全局出发,多措并举,重点在于推进供应链管理
物流费用偏高症结究竟何在
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商品价值的转换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商流费用水平大为降低;但受多种因素制约,社会资源周转慢、环节多,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并不顺畅,突出表现为物流效率低、物流费用高。因而,降低流通成本关键是要降低物流费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物流费用偏高已成为共识,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监测资料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不仅高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还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可以说,降低物流费用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需要“对症下药”,那么,物流费用偏高的症结究竟何在?
,经济发展阶段是物流费用偏高的基础性原因。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欠发达、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我国物流费用高于美国和日本,甚至高于印度和巴西的重要原因。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二产业占比高而第三产业占比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美国和日本7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巴西60%以上、印度50%以上的水平,导致经济发展的物耗和能耗偏高,引致物流需求规模偏大。从产业布局来看,由于上游能源资源和部分下游产业逆向分布,一些高能耗、高物耗产业不能按照地区比较优势布局,致使煤炭等大宗商品长距离、大规模运输,导致我国货物周转量明显偏高。从产品附加值来看,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产品增加值率偏低,这意味着实现同样多的商品销售额、耗费同样多的物流费用,但所创造的增加值明显偏低,这就会导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偏高。
,生产方式粗放也是我国物流费用偏高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此相应,消费模式也逐渐从单纯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向追求消费价值多元化、个性化转变。但生产方式仍以“大批量、规模化”为主,导致产需不能有效衔接、资源周转偏慢、社会库存居高不下。国际上,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准时制精益生产模式,将企业生产流程与市场需求有效整合;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了柔性化敏捷制造模式,以有效协调的方式响应客户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幅降低了美、日等国企业的库存水平,显著地降低了物流费用。2012年,我国工业企业存货率为9%左右,远高于日本等发达国家5%的水平。因而,降低物流费用需要切实转变生产方式。
,流通模式粗放与物流费用偏高密切相关。流通模式粗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供应链为主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展相对缓慢。由于生产方式整体上没有由“大批量、规模化”向“柔性化敏捷制造模式”转变,受“大而全”、“小而全”运作模式的影响,生产企业还不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提出有效的物流和供应链需求,造成供应链发展缓慢、物流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物流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集约使用,导致物流效率偏低、费用偏高。2012年,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重点企业调查,我国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占企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较高,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二是物流一体化建设相对滞后。受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标准不协调、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我国大流通体系尚未根本形成,部门分割和市场分割仍然存在,物流一体化建设明显滞后,社会资源周转慢、环节多、费用高。例如,我国海铁联运比例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国际上港口集装箱的海铁联运比例通常在20%左右,美国为40%左右,而我国仅为2.6%左右。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不到3次,远低于日本和德国9至10次的水平。
如何加快推进供应链的发展
分析起来,我国物流费用偏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要多措并举、从国民经济运行全局出发;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下,推动生产方式和流通模式转变,基本抓手则是加快推进供应链的发展。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推动供应链的构建,是降低成本、提益、增强竞争力的基本路径。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从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至30%。目前,国际上以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主要特点的竞争模式正在取代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强弱已成为决定一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供应链”强则国家经济强,物流活则经济“血脉”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硬道理。,近年来,我国物流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上现代物流发展仍相对滞后、供应链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在此背景下,要适应国际竞争形势变化、加快推进供应链发展,需要明确总体思路。
,要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一方面,要认识到物流和供应链的作用是创造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基本功能是保障运行、降低成本和提益,因而发展物流和供应链的定位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明确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的关系。国际上物流发展经历了实物配送、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3个阶段,因而,发展供应链需要夯实现代物流发展基础,把供应链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政策引导、分步推进。一方面,要在抓紧落实已出台的财税、商贸等政策的,将推动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供应链是伴随着生产方式由“批量化、大规模”生产阶段过渡到“柔性化敏捷制造”阶段而产生的,而我国制造业仍停留在“批量化大规模”生产阶段,生产领域还不能根据行业特点提出有效的物流和供应链需求。因而,应通过产业引导,促进制造、商贸与物流的联动发展,促使生产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有效释放物流和供应链需求。另一方面,结合我国供应链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现实,应分步推进供应链发展。就当下而言,要抓住供应链中“采购”和“配送”这两个核心环节,通过加快企业采购目录、产品编码的标准化建设,推进集中采购和共同配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采购和配送效率。,充分考虑行业特点,适应专业化要求,选择重点行业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应用示范工程。目前,汽车、石化等行业都在进行供应链的有益尝试,可以作为推广供应链应用的重点行业。医药、食品、农产品(8.31, 0.15, 1.84%)关系着国计民生,应夯实这些行业的物流发展基础,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这些行业的应用。
,要优化环境、夯实基础。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营造企业发展的公平环境。打破物流一体化运行瓶颈,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培育供应链理念和契约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统计和分析,树立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发展标杆,引导供应链加快发展。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共享和网络兼容,提高GPS、GIS等技术服务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层次。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