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冷眼观:一名消费者兼物流人的思考
临近「双11」,大多在忙,有人忙着计划「买」,有人忙着准备「卖」。购物狂欢,已成为公众一年一度的固定节目。
还记得2009年次「双11」,那时笔者刚入职一家快递总部,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的「光棍」,自然赶了个「时髦」,在天猫(那时还叫淘宝商城)大肆搜罗了一把,下了十几个订单。
次日一上班,傻眼了——上到老总、下到文员,不管是人事、IT、网管、客服,还是前台,全部 发派到分拨中心支援操作。仓库里的货堆得跟山一样,还有一辆接一辆等着卸货的车排到大院外几百米,两三百人的操作部在这些货面前只剩绝望,我们这些文职白 天晚上两班倒帮着,蹲在仓库干了一个多礼拜,总算是从货堆里「爬」了出来。
彼时,哪顾得上自己买的东西到了没,更没有意识到这场一上来就把物流打得阵脚大乱的「活动」,会成为倒物流企业成长的一柄戒尺。
算上今年,已经是「双11」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一名消费者,更是一名物流人,经历了购物从「打折」到各种优惠「套路」,也感受到了物流企业对货量高峰的疲于应付、赔本赚吆喝。不免有了一些思考,抛砖引玉,仅作交流。
流量红利时代,真的结束了
从2009年的0.5亿到2017年的1682亿,「双11」销售额屡创新高,但实际增长速度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就是因为流量红利时代已经结束。
2013—2017年我国网购市场规模稳健增长,2017年底,市场规模达到6.1万亿元; 但增速呈下降趋势,2013年我国网购市场规模增速为42%,2017年底降至29.6%;网购用户规模于2017年底达到5.33亿元,但增速从 2013年26.3%降至2017年14.3%。
直观的感受,前些年大大小小的电商得益于流量红利,都有办法赚得盆满钵满,而如今,从销售排行我们就可以看出,流量逐步集中到头部品牌企业,小商户能获得的蛋糕很有限。
,有业内人士「线上已成焦土,线下烽烟再起」,线上的流量见顶,僧多肉少,竞争激烈,线下渠道的价值得到重估,借着「新零售」的东风,「双11」也在近两年从线上烧到了线下,这何尝不是商户们对当前流量瓶颈的无奈突围。
物流企业也是如此,「双11」赚不赚钱姑且不论,流量暴增的时候,谁都吃不下这么大的市场,每家多多少少都能分一杯羹。而近几年,头部企业的峰值处理能力趋于稳定,「双11」自然流量的增长对一些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十分有限。
消费终会回归理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调查」联合问卷网对1969名18岁至35岁的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8.1%的受访青年消费时看重性价比,58.3%的受访青年会考虑实用性和必要性。
「双11」玩的是低价策略,但从长远看,过度的低价竞争对商户和消费者而言都未必是好事。平 台组织了「双11」大促,作为商户肯定要参与,但「让利」的结果,可能是微利甚至亏本,如果采取先涨后降、活动套路这些,不说平台不允许,经网购环境教育 这么多年的消费者也不会买账。如果不参与,又必然在竞争中被边缘化。我们只是看到谁在「双11」创下了销售记录,实际情况可能只是将前后一段时间的销量集 中在这一个点爆发,总销量、利润都不一定有可观的提升。
对消费者而言,从单纯关注价格的狂热,到考虑实用性和必要性,是经市场教育的理性选择。而 且,商户成本摆在那里,为了「双11」,备货、仓储、人员、营销……都会有额外支出,不见得都是商户自己买单,那能算在谁头上?好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合理 利润的支撑和激励,商户的利润被过分挤压,试问消费者如何获得好的购物体验。
物流企业又何尝不是,备战「双11」,为了应对货量峰值,场地(增加仓库分流)、人员(旺季 临时工价格非常贵)、车辆(外租社会车辆),这些预先或临时支出的成本,还有因为货量打破日常平衡出现的车辆空仓等资源浪费,所以每年「双11」前一些物 流企业(特别是快递)习惯性普调价格,虽招来一片质疑,但也确实反映了物流企业的窘境。
关注体量数据,不如做到运营精细化
越来越多的商户对「双11」也有着新的思考,不仅是前端的销量,后端的商品库存、周转和客户体验,以及供应链的顺畅,都是内功的。
这里的关键,就是物流。
基于大数据和系统支持,的物流企业可以帮助甲方进行供应链方案设计,优化甲方的资源配置,减少物流、库存等方面的成本,提高周转和资金回笼,缩短甲方对消费者的货物交付时间、空间,使物流成为甲方的竞争优势,提升消费者体验的重要砝码。
而回到物流企业自身,市场大浪淘沙后的佼佼者,必然是具备持续提升运营效率的能力,一方面结合产品对于场地周转利用、车辆路由及装载,以及人员的调配管理进行规划设计;,能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等,提高运作效能、降本增收。
产业互联时代,物流协同是关键
物流将走向何方,呈现何种形态,很多从业者都在思考。有一种观点笔者比较认可,主要是几个关键特征
共享,包括数据、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
融合,有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有仓配一体这样运作渠道的融合。
自动,主要是指自动化的智能设备和技术应用,覆盖仓运配等各环节。
协同,这也是笔者认为关键的,包括供应链的整合及跨组织协作。而通过物流的协同,必将打开整个社会协作价值的阀门。
协同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有序连接、合理分配。以前受制于信息不畅、技术瓶颈,包括思维的固 化,个体运营相对封闭,只有通过规模化壮大自身体量才有可能降低单位成本。如今,产业互联网的兴起,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扩容空间,但必须从原来传统 的控制和管理,走向行业的协作、分工和协同,灵活实现全局优化,按照规则开放供需匹配,这样,低成本、率都不是问题。
也许有人会质疑如何去做?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离我们太遥远了?借用我们公司高管的一句话,当下,「ABCD(AI人工智能,Blockcha区块链,Cloud云计算,Data大数据)+X」正在加速每个产业周期的迭代,未来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高度的协同正在上层意志规划下悄然发生。
「双11」是电商发展的刻度,也是物流成长中的戒尺。无论对「双11」抱何种态度,之于物流人,要感谢这份需求的倒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和格局,在埋头搬货的间隙,回归对「规模、成本、效率」的价值思考。
本文转自运联传媒,并不代表中国物通网()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等资讯,欢迎搜索关注“物流视界”(lsj56)微信公众号。
作者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