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繁华背后的三大怪像
每年的“双11”,既是一场“电商购物狂欢”,也是一场“快递物流大战”。快递业务火爆的另一面,却是末端网点停摆、员工大批辞职等现象频频出现。
中国国家邮政局12日表示,根据监测数据,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39.65亿件,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处理快件6.75亿件,同比增长26.16%,再创历史新高。
预计11月11日至16日将出现旺季峰值,预计日均快递业务量达4.9亿件,约是日常业务量的2倍。
这些数字的背后,离不开几百万快递员不分昼夜的奔忙。
据了解,受业务量短时间内急速高量增加影响,近期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山东、福建、湖北、四川等快件进出量较大地区,快递服务末端压力较大,尤其快递员劳动强度非常大。
在社交媒体上,满是消费者对于快递网点无法正常配送的抱怨,所有主流快递公司都未曾幸免,并且遍及全国多个省市。
怪现象一
订单大增,快递员却“挣不到钱”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快递员普遍感觉“挣不到钱”,一线网点也“招不到人”,于是不愿继续,当一线的盈利难题投射到整个行业,就是价格战愈演愈烈的结构性困境。截至9月,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已经连续7个月同比下降。
据了解,快递员的薪酬结构是底薪+派件/收件提成,其中派件是主要收入来源,平均每日派件数百件,派得越多,快递员收入就越高。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快递员的收入在2000元到4000元左右,月入6000元已是少数派,月薪8000元在快递界绝对是高收入人才,占比不到1%。
近日,一位EMS的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快递放第三方驿站的话,每件就降到0.5元了。”每个月工资到手起码少了1000多元,降薪幅度约为30%。
也有快递小哥表示,“双十一期间收入可能大概是2万多块”,也有的说一万五六,“赚钱的话,就靠这个月了”。
怪现象二
用工紧缺,快递网点却“招不到人”
快递行业现降薪潮,引发不少快递人员辞职。尤其今年以来,快递行业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多名快递小哥表示,现在工作强度大、派送费偏低、被投诉罚款多是离职的主要原因,如碰上老板经营不善拖欠工资,流失的员工会更多。
招不到快递员是基层网点普遍的困境。人手紧缺,加之部分快递公司网点倒闭,以致运力不足,不少市民无法按时领到包裹。
“支出与收入平衡不了,谁愿意继续干下去?”河南省周口市通达系某网点快递员林女士感叹道,大家挣得不多,反而被要求的越来越多,导致快递员这份工作没有人愿意干,招新人根本就招不上来。林女士也介绍道,为了防止快递员离职,自己所在网点的老板会扣下快递员两个月的工资。
双十一的到来,加剧了快递行业人手不足的窘境。掌链了解到,圆通上海转运中心平日有920个人,去年双十一期间临时增加到2000人,翻了一倍还多。
11月1日至11日23时,2020天猫双11物流订单量突破22.5亿件,约等于2010年全国整年的快递量总和。
为备战疫情后“双十一”,甚至有快递点从9月开始就开始招人,对部分揽件岗位开出月薪高达1万元的条件,可招人并不顺利。
据报道,近年来,快递市场价格战激烈,导致终端派送费用降低。数据显示,快递行业毛利率已从2007年约30%的水平,下滑到目前的5%~10%。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递企业只能薄利多销,快递员的薪酬福利受限,人员流动性大。
怪现象三
全链协同,上游末端却“冷热不均”
不得不说,如今的快递业常常给人一种“头重脚轻”之感。就上游来说,智能化已是鲜明标识。从利用大数据实时预测货量,到使用仓储机器人搬运货物,再到集扫码、打包、贴标于一身无人化打包,日新月异的黑科技极大提升了前端的处理能力。但在物流的“一公里”,却依然还是原地踏步的低价策略和人海战术。
快递业发展“冷热不均”,用网络词汇形容,就是“内卷”业务量越来越大,从业者越来越忙,获得感却越来越低。
快递小哥肩负着艰巨的派件任务和严苛的考核标准,却常常没有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相应保障,甚至薪资待遇也由网点口头承诺。高楼建在沙地里,这样的产业“底盘”,无法在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下,提供稳定的服务品质。
如果说过去十余年间,快递企业的迅速崛起是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大众购买力飙升和行业低用工成本上的,那么眼下的第二轮竞争,冷链、大件、跨境等正成为新发力点。初级竞争模式已经失效,疾驰的快递业必须抓紧跳出陈旧赛道,注重时效更注重品质,用足人力更爱护人力,这样才能突破瓶颈,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合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