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市场,日本为何成国内半导体厂商出海第一
集微网消息,众所周知,日本一直是传统的半导体产业强国。尽管近年来,关于日本半导体行业衰弱,辉煌不在等消息甚嚣尘上,但其在上游半导体材料、设备以及被动元件、存储器、CMOS、功率器件等诸多领域,技术和产品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企业生产的半导体以及电子产品也大量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日本是我国半导体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之一,但在出口方面,国内半导体产品却少有出口至日本或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包括丹邦科技、神工股份、台基股份、顺络电子、江丰电子在内的国内半导体企业纷纷成立日本子公司,积极开拓日本市场。除组建自销团队外,包括士兰微、华润微、移远通讯等更多的国内企业选择通过经销商拓展日本市场。
国内半导体企业出海第一站
从需求端看,智能手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等是半导体的主要应用领域,而我国是智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消费电子的主要生产国,每年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大量的集成电路产品销往中国。
与此,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一波三折,长期处于“造不如买”的观念之中。在此情况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依赖进口的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变,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国内科技企业的发展愈发受到掣肘。
据魏少军教授表示,2019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4443亿块,价值3041亿美元;出口集成电路2185亿块,价值101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2026亿美元。从占比来看,中国进口量大约占世界的1/4,意味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
其中,我国台湾地区、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地是我国集成电路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
为解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依赖进口的问题,减少贸易逆差,近年来,中国掀起了集成电路国产化的热潮。
统计数字显示,从2013年到2019年,国产芯片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比从4.3%提升到了10.3%,国产芯片产品的本地市场占比从14.9%提升到了29.5%。
受益于国产替代的热潮,多数国内企业在技术实力、产品品质、经营业绩等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成长。
不过,国内半导体企业想要发展壮大,仅依靠国产替代远远不够,积极融合并参与国际竞争,争取进入国际先进企业供应体系,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技术。
据笔者观察,较多国内半导体企业选择日本市场作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第一站。截止目前,包括丹邦科技、神工股份、台基股份、顺络电子、江丰电子在内的国内半导体企业纷纷成立日本子公司,开拓日本市场。
2019年5月,顺络电子在日本成立全资子公司。顺络电子表示,本次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主要是为了与日本客户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挖掘当地市场,建立本地化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团队,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取得客户信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2019年11月,台基股份为开发日本等海外市场,与多方设立合资公司日本国际PS股份有限公司。台基股份表示,公司在日本市场已有多年的稳定销售记录,但产品品类单一,体量较小。本次对外投资是公司基于整体战略规划,进一步开拓日本等海外市场,建立日本当地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团队,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为何青睐日本市场?
据了解,对于许多半导体产品而言,日本市场在体量上是远不及中国市场,但日本市场在许多半导体厂商的眼中却是一个优质市场。
笔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从日本市场环境来看,多数国内半导体企业选择开拓日本市场是因为日本客户比较讲信用,虽然在前期审厂以及供应商导入阶段会较为严格,对产品品质要求较高,但只要通过了日本客户的验证,就能有稳定的需求,对价格方面也不太敏感。
“国内市场很大,但终端客户通常对价格较为敏感,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价格是‘杀手锏’,部分公司会采用‘低价竞争’的销售策略,甚至以不计较成本的价格竞争。长此以往市场就会变为一片红海,供应商很难赚到钱,也做不到可持续发展,但在日本市场中,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客户通常不会因为其他供应商价格更低而快速毁约。”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另一方面,虽然日本本土的半导体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很高,但对新工艺的反应和追求很弱,在成本、灵活性、配合度以及新产品的推进速度、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等各方面都远不如中国企业。
的确,日本半导体产品在质量上是业界公认的高水平,而在客户服务方面的问题却不仅存在于日本半导体企业,一般而言,国际大型半导体企业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所以芯片巨头以销售标准化产品为主,定价较高,对中小客户的配合度也很低。
与大企业不同,优质的客户服务和价格往往是国内半导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大的优势,国内半导体企业往往可根据终端产品需求多样化和升级换代快的特点,通过对客户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针对客户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国内半导体企业也能迅速做出反应,为客户解决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在与日本客户合作的过程中,国内企业的产品品质、技术以及服务也能得到提升,也能积累国际化运作经验,了解国际竞争规则,为公司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