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制约快递最后100米,全国政协委员们来
快递知识 2018-10-17 10:41www.guomeikuaidi.com快递查询单号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关注快递业,要求“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圆通快递官网查询,承包区域快递,介休快递,西安顺丰快递,快递执照,园快递公司,快递业成为诸多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
快递业经过5年的高速发展,从2012年的56.9亿件增长到2016年的312.8亿件,年均增长率超过50%。快递业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业的高速发展,也为数百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快递业的“100米”始终是困扰行业的难题,设点难、行路难以及相关联的招工难成为制约快递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化解快递行业的“行路难”,全国政协委员杨超表示,为了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快递三轮车的运营标准,为了切实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促进快递行业的良性发展,他就建立大中城市快递三轮车管理办法向本届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杨超在这份提案中建议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覆盖全国重点城市的快递电动三轮车管理办法,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快递电动三轮车的制造、载重、行驶及驾驶资质等标准;对快递电动三轮车实行统一的牌照发放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快递三轮车信息管理平台,对快递电动三轮车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和追踪;定期对快递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从人、车两个方面全面把控交通秩序和安全意识。
杨超还就解决快递业在社区校园“设点难”向两会递交了另一份提案。他表示,目前,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校园快递无序混乱现象层出不穷。杨超为此在《关于制定“快递进学校和进社区管理规范”的提案》中提出建议建立针对快递包裹进学校和进社区的管理规范,并由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推动该规范的实施落地;通过设立专业服务基金等方式对建设社区、校园快递服务站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推进社区和校园服务站的门店建设与服务规范;由国家邮政局或国家级实验室牵头,建立服务站数据监控平台,以开放平台的运营模式,实现服务的协同和数据的互通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针对城市快递末端服务中存在的快递三进(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厦)难、投递效率亟待提升、末端运载工具急需合法上路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马军胜表示,当前城市快递末端服务主要存在“三难”。一是网点安家难。以北京为例,受疏解功能和“邻避效应”等因素影响,三环内的快递网点越来越少,很多网点都往外搬迁,快递员投递距离从原来的两三公里扩大到十几公里范围内,大大增加了投递难度。二是车辆上路难。快递电动三轮车具有绿色环保、使用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阶段快递末端配送最合脚的“马掌”,但在很多城市还不能合法上路,成为困扰快递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三是快递员招工难。目前快递员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工作越来越难干,员工出入频繁,职业保障难以维系。
为疏解城市快递末端服务“痛点”,马军胜提出建议从政府层面加强城市公共快递末端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包括公共快递智能箱和城市公共投递服务中心等设施,将其列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计划并安排必要的资助,以解决“一百米”问题;出台政策推动城市社区、学校为快递员投递提供方便,为智能快件箱和投递站进入小区或学校设置提供便利;社区O2O被视为快递企业拓展价值和实体商店创造盈利模式的切入点,应该支持快递与社区商店融合发展;尽快完成快递三轮车国标编制,促进快递电动三轮车合法上路。
许多代表委员都就中国快递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牛汝极建议,要健全法律规划体系,将发展快递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城乡规划中合理安排快递处理中心、便民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将配套建设快递物流共同配送站、智能快件(包裹)箱等纳入城市社区发展规划。,交通管理部门应制定并实施城市快递汽车、快递电动三轮车等车辆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快递车‘标准’,对快递车生产、使用、管理等进行统一规范。只有实现快递车合法、通畅、安全地运营,才能有效促进快递业及电商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递业呈良性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快递业巨头。继圆通速递去年10月上市之后,申通、中通、韵达、顺丰也相继上市。国家发改委年前批准的我国物流业首家国家工程实验室“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始启动,妈妈驿站等多种形式的“快递+”终端平台已经呈雨后春笋之势。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快递企业有望进入世界级快递航母序列。
据统计,到2020年,预计国内的网络零售总额将超过10万亿元,社会零售总额占比将超过20%,5到8年之后,全年包裹量将超过1000亿件。按现有模式,长丰快递,快递挣多少钱,大厂快递,申通快递徐州,快递寄香烟,肥西快递,涉县快递,快递从业人员将超过500万人。国务院相关文件将快递业定位于“现代化先导性产业”。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计民生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