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电商平台自建物流 会拖累还是跳板?
其实,二手车电商平台做物流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7年6月,优信二手车在启动“全国直购”业务之时,也宣布自建物流体系,通过建立“骨干线+中心仓、联络线+中转仓”以及“一公里”的物流网络,布局点线结合、多维分发的高效物流体系。
,瓜子二手车如今的这一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今年3月初,瓜子二手车宣布正式推出“全国购”业务。据了解,这项业务也是瓜子二手车母公司车好多获得15亿美元D轮融资后首个重点布局的全新业务。不难看出,瓜子二手车此举与优信二手车将在物流领域正面较量。
那么,这些二手车电商平台到底为什么要在物流上“亲力亲为”呢?
政策释放的红利
近年来,二手车限迁(所谓“二手车限迁”,它特指一些地区对外地的二手汽车,采取限定环保级别、限制年限等要求,以控制外来车辆大量流入本地市场)政策逐步取消。如果说2017年是我国二手车取消限迁的“破冰之年”,那么2018年就是全面取消的“加速之年”。2018年以来,陆续有多个城市正式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政策层面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消费者跨区域购车的需求。
先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1月中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了2018年全年的二手车交易大数据,2018年1-12月全国累计完成交易二手车1382.19万辆,同比增长11.46%。从二手车市场的结构特点来看,2018年二手车外迁转籍总量为362.31万辆,转籍比例为26.21%,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4个百分点。可见,跨区域二手车的消费市场是在逐渐扩大的。
市场倒逼平台布局
政策逐渐放宽以及市场的扩大,带来机遇总是令人“欲罢不能”。为了争夺这一市场,让消费者不受地域限制、一站式的跨区域购车服务便成为电商平台力推的业务。跨区域购车,尤其是相隔数千里的购车,就需要物流来支撑。
再来看瓜子二手车。其消费大数据显示,2017年瓜子二手车平台二手车的跨区域成交量相较2016年增加109.9%,2018年异地流通进一步活跃,跨区域交易量及占比再度大幅提升。这或许就是其投资物流科技公司的真正意图。这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成本,而且拥有自己的物流运输体系,也能迅速地响应市场,提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二手车物流面临的问题
的确,为降低物流成本,加速流通效率,部分二手车电商会考虑自建物流,正如优信二手车,其就在加速线下布局与物流布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大部分二手车电商平台的基础运营还处在“撮合阶段”,如“信息发布-撮合交易-验车报价-后期服务”的模式,对于涉及物流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的企业还比较少。
据了解,当下消费者在瓜子二手车平台上看中的异地车型,相应的瓜子二手车严选直卖店业务员会进行跟进,然后在三方均达成协议后,瓜子二手车会与当地合作的整车物流企业协商运输车辆事宜,这是二手车电商平台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模式。
一家专业运车的物流公司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也是二手车电商平台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卖家将车开到站点,物流公司将车辆固定到车辆运输车,即板车上,再发往目的地城市的站点,也可提供门到门服务。
以一辆普通轿车从长沙发往北京为例,费用大致在2200元,如果包下整个车作为运输载体,价格上还会有一定的折扣,耗时需4天左右。如果车辆属于非标准车辆,如大中型suv,费用会在2200基础上增加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该公司负责人还表示,物流公司还将为货主提供数十万不等的车辆运输保险。
那么,当下二手车电商平台以及背后的物流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状态呢?
据优信集团首席运营官彭惟廉称,二手车这个行业发展至今,虽然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投资和投入,但到目前为止,仍然主体处在信息在线化的阶段,没有真正走到电商化。因为二手车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消费者选择哪个平台,最终到了购买环节,消费者还是受制于本地能够提供的二手车车源去进行购买,这样的模式是线上线下的互动,即O2O,距离真正的电商体验还有很大的距离。
这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车辆属于高价值产品,消费者十分重视线下体验;二是缺乏一站化服务,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到目前为止其实仍然是围绕新车行业打造的,这意味着大部分的物流路线规划主要是以中国少数几个汽车工业发达地区向数百个城市进行配送。
究其原因,尽管2018年的二手车交易量达到1382.19万辆,但车源跟客源十分分散,这也是二手车电商平台属性决定的C2C模式,这就导致车辆物流要面临极其复杂的路线规划,不像新车运输有固定线路,是点对点、持续性的运输。而且,一辆板车若未达到一定的装载量,按时发车就难以保证自己的利润,所以在时效上难以控制。,相较于新车的2B运输,电商平台的二手车的收货方大部分是个人,这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就更难以把控。
二手车电商平台寻求多元化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但目前其发展遇到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例如,如何把二手车的非标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如何能够高效解决跨地购买的物流痛点;如何让交付环节变得更高效……这些问题让二手车电商平台规模化经营变得十分具有挑战。未来如何突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