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 |一次有意味的文化飞越
细心的观者已经发现,《航拍中国》第三季(共10集),每一集片头的导引词,有了些许的变化。前两季是,“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现在推衍出了:“你和我们,一同飞越!”
由“天际遨游”到“一同飞越”,这悄然一变,恰是《航拍中国》第三季在影像叙事、结构转成、推进节奏等方面所做出的自我努力和深入探索。
《航拍中国》海报
一、航拍纪录的全视之眼
全视之眼,在此是借喻,指超越凡人肉眼、在高空中俯瞰式反观大地与生灵的全能之眼。反观,便是一种开放、审视、审美,此间那天地、山河、风物、生命被生动地唤起,我们分明看见了自己生存的模样。
想象,是人的天性。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演绎至今的玉皇大帝、孙悟空、超人、蝙蝠侠、鸟人……自由飞翔、俯瞰大地的愿望,人类诞生之初就已萌生。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随着感光材料的改良和拍摄装备的更新,以及数字化的革命,人们就不断地尝试借助鸽子、风筝、热气球、直升机、无人机、飞行器、微型穿梭机、氦气球……将摄影器材升上天空进行拍摄,以践行人类的想象。
航拍,是一种特殊摄影,它比普通摄影更依赖科学的理性思维与技术的实践转化。说航拍就是科技发展打开的全视之眼,使人们得以从高渺处俯视,从宽宏中回望,从深邃里感怀。航拍纪录片的热潮,从《战争生活三部曲》《家园》《轮回》到《鸟瞰德国》《鸟瞰日本》《空中看英国》《空中看一战》等等,一波推助一波。
纪录片《航拍中国》却是一次更为别样的创作。从2017年至今,从第一季、第二季到如今的第三季,《航拍中国》已经飞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呈现出奇异的地貌、丰富的物产、生动的生活,使观众得以从空中,第一次完整、全面地从空中视角俯瞰华夏大地。,《航拍中国》第三季正在从传统电视端产品逐步探索成为新型融媒体产品。
二、地理空间的文化之观
空间的隐喻其实就是文化。从空间性来解读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新文化地理学对航拍纪录片的创作具有启发与指导意义。
形成于1925年的文化地理学,倡导将文化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战后,多元文化不断汇聚,后来学者专注于空间的研究,着力探讨人类的生产活动、组织制度、艺术教义等文化结构与自然万象相互作用所造就的生存空间,考察自然环境、地方风物、生活习俗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推证空间和地方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进而形成了新文化地理学。
新文化地理学,因空间的构成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而航拍纪录片转向文化,将目光从遥远的天际收回,落到凡间人事,《航拍中国》第三季正是一个优秀的范例。镜头从宏阔的高远处一次又一次地落下,以近距离的俯视、流动的画面,让观者感受到这一片山水间有着怎样的生活气息。例如,在第一集“云南”一片中,推出玉龙雪山时,影片是这样表达的:
【画面】 俯拍,丽江市 远山 瓦舍;街巷行人 流水小桥
【解说】 每个去过丽江的人,喜欢上它的地方或许都不一样,木楼与石板路,流水与鲜花,有一种搭配是最多人喜欢的,那就是古城与玉龙雪山。
【画面】 航拍,玉龙雪山 蓝天白云
【解说】 雪山离丽江只有15公里,不远不近,既巍峨又不用仰望,雪山用这种方式变成人们对丽江的第一印象。
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视野一次次腾空而起、俯瞰大地、极目天舒。那些令人震撼、辽阔、美丽的航拍纪录,始终对应着今天的日常生活,绝不游离虚空,于是视点便又自然地落入大地。苍山洱海,一对对新人的婚纱照、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寻找香格里拉,滇池红嘴鸥,斗南国际花卉中心……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空间里,云南的样貌、气质、精神,尽览无余。
三、影像叙事的表现之力
节奏与结构、转场与表述,最见影像叙事的表现力道,《航拍中国》第三季体现出了整体优异的能力。源头的山石改变了江河的方向,天高地厚、四季更迭、风物流变,促成了不同的生计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而人的能动力却又构成了新的人文景观……其中,每一个转场处都决定着整部影片是否流畅、合理,形成呼应。
1.叙事的结构,体现在整体意识里,是在有机的互动中形成的。
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十个省市,云南、安徽、贵州、山东、天津、山西、吉林、湖南、河北、宁夏,以其多样的地理地貌、文化风格、生存形态,使得这一季的影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形成样态分布结构。而每一集,又分出数个小节,并采用三维地图进行导引,大致由边地到城市,沿着、风土人情的支脉,会聚在现代化、高科技的开拓之路上。整部影片格局有致,前后呼应。
2.叙事的节奏,是一种转场的能力,体现在结构意识里,是在承上启下中形成的。
这种能力,尽可在疏朗处捕捉细节,巧妙地推进;又可在紧密处删繁就简,利索切换。例如,在第三集“贵州”一片中,乌蒙山的云雾久久不散,湿润的气候滋养出了10万亩的草甸,使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也有了一马平川……而连接山地与峡谷的大桥给人们带来便利。路,通了,山里的茶香也可以飘向远方……绵延的茶海承载着人们的梦想。
一代人的努力,或多或少是为了下一代人能有拥有更好的生活……乌蒙山区的孩子因易地扶贫搬迁到了安顺,教孩子们过马路是学校设置的重要一课。叙事贯通,节奏得当。
3.语言的表述,是一种配合画面、表情达意、连缀部分、推动情节的创作能力,是在现实与创作的语境中合力生成的。
在文化表达上,更加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力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感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共鸣。清晰的认知与实践结果,相得益彰。例如,在第二集“安徽“一片中:
【画面】 俯拍 山间平地 塔川村, 田间红枫 银杏
【解说】 村落之外,漫山遍野的红枫、银杏,在暗暗憋着劲儿,它们打算换掉穿了整个夏天的装扮。于是不知不觉中,田间地头的空隙间,一个原本萧瑟的季节,竟然七彩斑斓。它们似乎也在庆祝村子里的丰收。
【画面】 俯拍 瓦舍 檐廊下 ,装着各色谷物菜蔬
【解说】 10月,经过雨季的浸泡,房前屋后、窗台楼顶,呈坎人在追逐难得的阳光。
在航拍纪录的辽阔视野里,正是这些追逐着光亮的人们,为影片增添了色彩、温度和日常。放眼望去,家园依然在你将要回来的地方。
无疑《航拍中国》第三季又会带来航拍纪录的热潮,热望也会带来盲从。如今国内各种形象类、景观类、宣传类、人文类等纪录片,或多或少都要铺陈着航拍的宽阔视野,一些成形或正在成形的航拍纪录片也大多以山河面貌、历史人文与惊天业绩而同质呈现——这似乎又成了创作之外的时下风尚。殊不知航拍纪录在实现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想象后,获得宏大叙事的,还另有起因、警醒与隐喻。
真正动人心魄的还是充满文化意味的人物、事件本身,而不仅仅是航拍技术的应用,《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因文化的观照、生活的牵连,避免了孤立地展示俯瞰之势,成了一个炫示山川地貌、绮丽风光的衬托背板,而是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文化飞越,在航拍纪录片的创作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值得业界借鉴。
评论员: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