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告诉拜登坏消息被沙利文打断

社会热点 2023-06-25 02:54www.guomeikuaidi.com快递查询单号
在七国集团(G7)峰会间隙,法国总统马克龙告诉美国总统拜登一个“坏消息”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都已经“接近极限”。
沙利文打断马克龙和拜登 推特图
虽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试图拿媒体说事阻止两人继续聊下去,但媒体镜头还是清晰地记录下两人的谈话。
据路透社27日报道,马克龙对拜登说“我已经和阿联酋领导人穆罕默德·本·扎耶德(Sheikh Mohammed b Zayed Al Nahyan)通过话了,他告诉我两件事。第一,阿联酋的石油产量已经到顶了。”
“第二,他告诉我,沙特阿拉伯还可以稍微增加一点,大约每天增加15万桶,或再多一点......但在6个月的时间内,他们无法增加巨量的产能。,是关于我们如何对俄罗斯石油做什么......”到此戛止。
沙利文的担心或许不无道理。据彭博社报道,马克龙的讲话曝光后,纽约期油周一收市升1.81%,每桶报109.57美元;伦敦布兰特期油收市升1.74%,每桶报115.09美元。
今年以来,以原油和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类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近两个月来,油价持续运行在100美元/桶之上。本轮油价破百之前,历史上原油价格仅有两次冲上100美元/桶关口,分别为2008年和2011年。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汽油价格,也一再上升。
拜登与马克龙交谈 视频截图
路透社认为,新冠疫情后各国经济开始复苏,而能源产量未能跟上各国经济的步伐。而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导致石油供应的部分终端,进一步加剧了当前的短缺局面。
危机之下,西方世界将目光聚焦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之上。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数据称,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的每日闲置产能水平要比现在多280万桶。而根据沙特阿拉伯官方数据,国内实际最大产能为每日1200万至1250万桶。
不过,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27日发表声明说,阿联酋目前石油产量接近“欧佩克+”协议中该国的参考产量上限,即每天316.8万桶。马兹鲁伊发表该声明主要是针对近期流传有关阿联酋石油生产水平的各种言论所作出的表态。马兹鲁伊在声明中强调,阿联酋对这一上限的承诺将持续到协议结束。
25日,尼日利亚石油部长席尔瓦(Timipre Sylva) 说,“欧佩克+”的原油产量即将耗尽,包括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一些人认为油价有点偏高,并希望我们增加一点产量,但目前真的没有什么额外的产能。就连沙特、俄罗斯,现在也或多或少地退出了市场。目前我认为油价正在走高,我认为8月欧佩克不会出现任何意外。"
虽然“欧佩克+”本月初已经同意加快提高石油产量,但大多数成员国其实无法进一步提高产量,一些国家产量甚至在减少,其中就包括利比亚。受地缘政治等原因影响,利比亚4月中旬以来,原油产量已减少了大约一半,至每天60万桶。利比亚方面于27日表示,由于国内动乱限制了生产,在72小时内可能会停止苏尔特湾地区的石油出口。
拜登将于下个月访问中东。外界认为,他此行的一大重要议程就在于呼吁中东国家增加产量,以控制不断飙升的油价。但《纽约邮报》担心,马克龙透露的消息表明,拜登下个月的中东行,可能无法让这些国家,帮助缓解高涨的能源价格。
相关新闻
俄能源收入已超对乌战事支出 数量空前的原油运往中印
虽然西方阵营发起对俄罗斯的猛烈制裁,但由于能源危机导致的价格飙升,俄罗斯石油收入获得了大幅增长。《纽约时报》援引一项最新研究数据公布了一个惊人答案——在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前100天,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达到了930亿欧元(约合6526亿人民币),创下了纪录。
普京 资料图
西方的严厉制裁,制裁了个寂寞。
相关能源研究机构分析数据显示,俄乌战争开启后,俄罗斯获得的930亿欧元收入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出口,约2/3来自石油,剩余大部分来自天然气,收益率之高前所未有,价格也前所未有。
最让西方脸疼的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收入超过了在乌克兰战事上的支出。
谁是俄罗斯头号买家?
始作俑者美国狂买
为了让能源紧缺的欧洲国家抱紧大腿,美国大量卖出自己库存能源,然后又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着实好好当了回大自然的搬运工。
俄乌冲突期间,美国猛购俄罗斯石油,增幅甚至达到了43%,日增10万桶。要知道,在去年,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成品油仅占8%左右。
网络素材图
随着俄乌战争的推进,粮价也跟着飙升,美国政府暗中鼓动本国农业和运输企业加大对俄罗斯化肥的采购。因为普京此前表态,如果西方国家继续给俄罗斯找麻烦的话,那么俄罗斯会“来而不往非礼也”——毕竟西方国家无论如何都得继续购买俄化肥,而肥料的价格将会超级加倍。
国内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的霸主美国,开始囤货了。
德国嘴上说不要
在俄乌战争中,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德国表现得十分暧昧含糊,一边被乌克兰指责过于敷衍地提供军援,一边壮士断腕忍痛停掉了北溪-2后依然坚持购买俄罗斯能源。
资料图
即使是俄乌战争开始后,德国依旧在不断增加俄能源进口,直到5月份由于天气转暖才有所下降。
实际上在欧盟国家,尽管嘴上说着减少对能源依赖,但欧盟在5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总量仅下降了1亿多美元。如意大利、荷兰、波兰、法国等其他欧盟国家在短期市场上抢购了更多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欧盟占到了总出口的61%,总共约590亿美元的俄能源。
印度趁机两头赚
由于俄乌战争,战争带来的能源紧缺恐慌和全球石油流改道,让石油价格应声而涨。欧洲买家争相寻找替代能源,哪怕是远至阿联酋。
在战争初期表示不跟风制裁的印度,获得了俄罗斯慷慨的折扣价,在减轻本国能源财政紧张的,转手又卖往欧洲赚个盆满钵满。
为此,印度从俄罗斯一个月的进口量就超过了以往全年的进口量,印度成为了中间商。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希望从俄罗斯石油公司直接获得更多原油、获得更多折扣。
网络素材图
但随着西方国家的施压,C位的吹捧让印度有些飘飘然,推掉与俄罗斯的一些军工合作,站位略有了偏差。
不过很快,印度炼油商表示俄罗斯廉价石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不止是站队问题,印度拖款时间过长,要价太猛,让供不应求的俄罗斯打折原油选择了新买家。目前,俄罗斯扩大了东部主要港口科兹米诺的石油出口,以满足其他亚洲买家激增的需求。
印度不再享受俄罗斯提供大幅的折扣了。
中国排行超德国
数量空前的俄罗斯原油除了运往印度外,还运到了中国。
在“俄能源最大买家”排行榜中,在3月和4月期间一直居于榜首的德国,在天气回暖降低购买后被中国超过,以微弱的差距排名第二。
俄乌冲突至今,中国也增加了从俄罗斯的采购。据交易员透露,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授予联合石化90万吨(666万桶)ESPO混合原油装载权,联合石化是亚洲最大炼油商中石化的贸易部门。彭博社报道称,这“对于一些亚洲国家来说,大幅打折的石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资料图
中国购买了价值约131亿美元的俄罗斯能源,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和其他非欧洲经济体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曾发布声明称,为妥善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油气价格暴涨对我国的影响,正组织有关企业大力提升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多方组织资源进口,保持炼厂安全稳定运行。(晋玄)
延伸阅读
拉夫罗夫俄能源收入不减反增 西方对俄制裁"无效"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4日说,尽管受到西方制裁,俄今年能源收入反而将“大幅增加”,西方对俄制裁“无效”。
3月10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乌克兰外长库列巴(未在画面中)会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李振北摄
德国《星期日世界报》5日报道,受涉俄制裁影响,德国纳税人和天然气用户每年可能将多掏50亿欧元。
根据俄外交部通报,拉夫罗夫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强调,石油等能源的价格不受政治影响,而是由需求驱动。
“考虑到因西方政策而确立的价格水平,我们没有遭受预算损失,”拉夫罗夫说,“相反,我们能源出口的利润将大幅增加。”
他披露,俄方有多个“替代销售市场”,且已经在那些市场“增加销售”。
俄乌冲突升级以来,美国、欧洲联盟等对俄施加多项经济制裁。本月早些时候,欧盟批准对俄第六轮制裁,包括6个月内停止购买俄海运原油,占欧盟进口俄原油的三分之二;在今年年底前将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减少90%等。
2021年10月8日,车辆经过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总部大厦。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针对欧盟最新制裁,俄外交部警告,欧盟将遭制裁措施反噬,对俄实施“禁油令”等于“自我毁灭”。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3日说,是欧洲方面政策短视导致了能源危机,与俄方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无关”。
欧盟目前还在讨论是否禁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俄罗斯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卢布结算令”已于4月1日生效。截至5月3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先后宣布暂停向波兰、保加利亚、芬兰、荷兰等多个拖欠天然气款并拒绝以卢布结算的欧洲国家供气。
据德国《星期日世界报》5日报道,涉俄制裁及其连带效应导致德国国内天然气供应成本大幅增加,最终将转嫁到天然气供应商和用户身上。
据报道,德方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列为“受托管理”状态后,俄方已于5月暂停向这一子公司供气,托管方德国联邦网络局不得不购入价格更高的替代天然气,以确保完成合同规定供气。
5月11日,一名男子在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处加油站加油。新华社发(斯特凡·蔡茨摄)
报道援引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的预测说,德方每天需要额外购买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一年预计需要花费35亿欧元;,哈贝克已经要求向位于雷登的天然气存储设施注气,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星期日世界报》预测,所有额外花销及成本都将自10月起转嫁到天然气供应商及消费者身上。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