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男护士,不认怂的“小兄弟”
人民网北京3月4日电 早上8点,结束从凌晨2点开始的工作,23岁的男护士陈耀中将迎来2天的休息。四班倒,6个小时一班,上4天休2天,是他自2月12日以来的工作节奏。
陈耀中1997年出生于湖北荆州。2018年7月毕业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科里共有8名男护士,同事平常都喊他“小兄弟”,他也是科室最年轻的党员。
陈耀中交班时的背影,科室同事喊他“小兄弟”
去年12月末,重症医学科成立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小兄弟”陈耀中穿上防护服跟着同事一起投入战斗,直至大三十下夜班后开始自我隔离休整。2月11日,武汉市第一医院被紧急征用为新冠肺炎重症定点医院,医院连夜腾空整栋外科楼改建成隔离病房。12日,外科楼开始收治病人,陈耀中投入战斗。
隔离病房里的护理工作可不少,要配药、换药、打针、抽血,需完成心电监测、核酸试纸检测等辅助检查,跟病人的密切接触也非常频繁。因为没有护工和保洁,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需要护士来做,包括处理大小便、喂水、喂饭、洗口,帮有需要的患者拨电话,以及适时的心理疏导。身为男护士,搬病人、为患者翻身、戴呼吸机等需要体力的活,得主动帮忙做。,也因为铺床、打水等活做得麻溜,赢得诸多女性患者的赞叹。
身穿防护服,工作中的陈耀中
“更多的工作跟平常差不多,只不过是穿上了厚重的防护装备。”护理工作之外的那些东西,带给陈耀中巨大的冲击和快速的成长。
在ICU工作一年多,死亡并不少见。他说,平常ICU的重症患者,每天在规定的时间有亲人可探视,人走时会通知家属来看一眼。可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从进来到出去,亲人一面都见不到。为此,他为亡者伤心难过,当天晚上他做了恶梦,梦里还在面对亡者。惊醒后他无法入睡,叫醒出租房里的同事,经开导安慰才稍稍平复心绪。
“内心确实挺煎熬的,有时候想想自己其实没那么强大。” 正是这份同理心,令23岁的陈耀中格外重视从心理上抚慰患者。
陈耀中护理过一位70多岁的武汉爹爹,病情很重,上了呼吸机,不愿意吃东西。他和同事一起跟家属电话沟通,请他们写些鼓励的话送进来。一天上夜班,他看到了三张A4的纸,上面分别写着很大的字,“爸爸要多喝营养剂”,“我们其实一直都在你身边”,“老家的橙子打的橙汁”。老人不能讲话,但看得懂这些字,当看到“老家的橙子打的橙汁”,他就把那份橙汁都喝了。
还有更多的患者,他们需要靠医护人员去安慰和鼓励。ICU最初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对老夫妻,爹爹病情相对轻一些,但情绪更为低落。第一次看到全副武装的医生护士,惟一能看到的是医护护目镜后面的眼睛,爹爹凌晨一点多仍睡不着,心率呼吸变快。陈耀中理解爹爹的焦虑和恐惧,握住他的手开导,“爹爹您要加油,您不怕,这个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配合我们治疗就可以出去的。”当天晚上他和同事轮流守在爹爹旁边,有什么需求立马满足,给爹爹安全感。爹爹有时候喜欢自己摘面罩,需要有人一直看着,为其戴好。
爹爹加油!奶奶加油!——陈耀中后来在白色防护服前胸处,用笔写上两行字,做护理时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看见。此次疫情,被感染的以老年患者居多,有些起初能说话交流,后来突然一下子就走了。无法挽回的生命,留给陈耀中深深的遗憾和无力感,让他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去思考护士这份职业,珍惜和陪伴家人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爹爹加油!奶奶加油!——陈耀中写在了白色防护服前胸处
虽然身为家中独子,但陈耀中的爸妈对他上一线仍表示理解和支持,提醒他做好防护。疫情结束,陈耀中最想做的事,就是找几天时间回荆州老家陪陪爸妈。上班一年多来,一直都在倒班,没有固定的周末,很少回家陪伴爸妈。
2天前,陈耀中所在的19楼病区有5位患者治愈出院,其中有他护理过的患者。他和同事将治愈者们送至楼下,患者们都一再表示感谢。患者的治愈,是他和战友们最大的希望,也是他对“初心”和“使命”最切实的体会。
“初心和使命不是简单的说一下,而是真刀真枪的去干,党员在这个时候必须全力以赴,勇挑重担。没有经历过这些,确实体会不到,也没想到党员发挥的作用这么大。”陈耀中说,自己的党员同事们参与组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对口支援外院、支援方舱、挺进雷神山,大家都听从安排,去往战疫最需要的地方。尽管是科室最年轻的党员,这个时候他肯定不能怂,必须站出来投入战疫。
”
防疫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