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天然药物资源的价值
“民族药就像长在山间含苞待放的小花,‘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走出深山就难以保持生命力,也没法为更多人的健康服务。”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原所长朱兆云是这样想的,也是按这一想法行动的。在朱兆云的办公室,满满当当的书柜里,厚厚的九卷《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系列专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过去近20年,朱兆云带领团队对民族药调研的成果,也是她心血的结晶。
民族药通常源于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可是,由于长久以来主要在偏远地区应用,又有经验性强、成分和作用机理不易阐明等特点,如何传承与创新成为民族药发展面临的难题。30多年来,朱兆云悉心研究,助推它走向现代医药舞台。
要发掘、保护进而传承,要摸清民族药的家底。民族药一般散落偏远地区,有的甚至连文字记载都没有,更谈不上现代药理分析了。做好调查、正本清源,并非易事。
朱兆云和团队实施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10多年来,团队成员顶着严寒酷暑,辗转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之中。
“有一次在怒江调查,连日降雨,滚落的山石差一点就砸中了我们的车子。”朱兆云说。野外调查中,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
基于野外调查编研的《云南天然药物图鉴》收录了4392种天然药物,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了2012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这只是成果的一部分。采集标本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翻译民族药名5567个,收集附方5816个,确证药物基原1679种……
“我们做资源调查,是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短期难有经济效益,却能让全社会受益,为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支撑。”朱兆云说,“民族药是有大作用的,不挖掘它们的价值就十分可惜。”
在民族药资源调研的基础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逐渐建立了一套药物筛选方法和评价体系,一系列产业化探索让一些古老的民族药焕发了活力。“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总数的51%,省内各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用药经验,发展民族药我们责无旁贷。”朱兆云表示。
朱兆云说,团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是切实可行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投身民族药的创新开发。“我相信,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的民族药一定能走向世界。”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23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