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打造供给侧结
12月6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二届亚洲金融年会”之21世纪融资分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很多问题最终会落到降成本上。
现实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降成本呢?刘尚希指出,此前的调研发现不完全是这样。
他举例指出,以去产能为例,有的地方去产能导致了企业成本的上升。为什么?对单个企业来说,去产能从长期来讲会降低成本,淘汰落后产能。从整体来看,企业的投入产出是一个链条,我们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没有注意到产业之间的配套。比如说炼钢、炼焦,这两者是有关联的。我们的焦炭要去产能,下游炼钢企业要用到的焦炭就会受影响。
“我们到一些省去调研,有些省份去产能各去各的,去煤的去煤,去焦炭的去焦炭,去钢的去钢。这样各去各的之后,发现原有产业配套体系被打乱了——原来在本地可以买到的焦炭买不着了,要花高价到外地去进货。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煤炭一去产能,有些地方要千里迢迢到很远地方去买煤炭,那么企业的成本就升高了。”他指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去产能的过程中间,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各个地区之间的协调。如果去产能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这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刘尚希指出,要切实降成本,就要把“三去一降一补”联系起来,作为整体来考虑。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的各项政策,都要聚焦降成本。因为成本是一个系统问题,对于下游企业而言是成本,对于上游企业来说是收益;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息是收益,对于实体企业来说就是财务成本。
“资金作为一个生产要素,能不能形成一种比较自主的合理定价机制?从这一点来看,降成本不仅仅是要靠政策,更重要的是要靠金融改革。”他指出,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停留在“三去一降一补”层面,是不够的,今后毫无疑问要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升级版”,这个“升级版”应当是注重要素市场的打造。因为成本无非就是要素成本,典型的就是土地、资金、人工、科技、技术、管理等要素。
以资金要素为例,刘尚希认为现在要加快金融改革。十九大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准确来讲一个是金融体制的改革,一个是金融政策的协调。
“金融体制的改革涉及资金这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怎么配置,如果管制过多,毫无疑问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会减弱。管制是要防风险,要让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的监管能力要提高、监管方式要改变,甚至监管体制要改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监管之间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他强调。
刘尚希还表示,信贷政策也非常重要。货币政策管流通中货币量的问题,主是总量控制。但信贷政策是可以有差异的,对结构的调整是有促进作用的,这种差异应该是在监管当局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政策。
“,这里同样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商业银行按照国家法律和现有规则,遵循商业规则可以自由放贷,但需要有导向性的,这就形成了信贷政策。”他指出,资金等这些要素市场的改革,它带来的降成本效果,要比通过一项项政策去降成本的效果大得多。也就是通过要素市场的改革来降成本,这个更重要。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政策的协调,包括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
“而且政策内部要协调好,这需要系统、整体地考虑问题,使我们大的、小的、各个方面的政策能够聚焦,围绕一个总目标去操作,不至于相互打架,不至于产生合成谬误(各自看着都很对,合起来就错了)。”刘尚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