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前沿科技 展现美好图景(高峰之路)
核心阅读
当代科幻兴盛是中国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文化映射,也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文化伴生现象。科幻创作题材不断丰富,主题与内容更加多元,近年来的科幻小说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延续
当下中国科幻创作不仅在地理环境、语言习惯、社会景观等方面深深打上中国烙印,更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当代视角展现中国人想象世界与未来的方式,建构出中国特有的科幻美感
近年来,中国科幻热潮方兴未艾。作为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攀升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文化注解,科幻在助建创新型国家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社会角色。当代中国科幻立足前沿科技展开文学想象,发扬中华美学精神,聚焦人类前途命运,勇担时代责任,增强世界影响力,勾勒出未来中国的美好图景,成为世界科幻版图上的亮点。
队伍壮大 创作勃发
当代中国科幻事业呈现全面推进之势,以小说创作为主,影视、舞台剧、主题公园、城市展览等行业内容异军突起。在此次热潮中,中国科幻创作队伍空前壮大,创作成果引人关注。
一是创作数量与产值不断走高。2016年至今,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数量每年都在350部以上,较2015年翻3倍之多。2018年,科幻类图书全年总码洋1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6%,科幻类期刊码洋也近4000万元。除传统出版物外,数字阅读与有声阅读同样长势迅猛,其产值约占科幻阅读市场总产值的1/3。据《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18年中国科幻阅读市场产值总和约17.8亿元,同期上涨83.5%,2019年仅上半年科幻阅读产值就接近13.8亿元。未来科幻创作数量与产值还会保持强劲势头。
二是创作人才梯队成型、新人辈出。现阶段,中国科幻创作力量主要由两个群体构成以“60后”“70后”为主体的中国科幻“新生代”作家群,创作风格稳健,叙事宏大,带有古典主义科幻的烙印;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科幻“更新代”作家群,创作风格活泼多元,善于从细微处发掘新意。近年通过征文比赛、科幻评奖等,又涌现出一批创作质量上乘的青年科幻作者,他们将类型文学特征与当代文化尤其是网络流行文化有机结合,创作笔法更新,为当前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增添一抹亮色。
三是发表渠道不断拓宽,与严肃文学互动加强。中国科幻不仅给世界科幻带来独特审美,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增加新质。权威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等刊发科幻小说,严肃文学作家在创作中融入科幻元素,中国科幻已从原来努力向严肃文学靠拢,转变为严肃文学主动寻求与科幻融合以达成创新。伴随互联网飞速发展,在传统图书出版与期刊发行外,近年来各类科幻网站、科幻公众号也成为科幻小说重要发表平台,为科幻创作队伍增加活力、储备力量。
立足前沿 丰富多元
当代科幻兴盛是中国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文化映射,也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文化伴生现象。除书写传统热门题材外,当代中国科幻立足前沿科技,畅想技术如何改变当下与未来生活,讨论快速更迭的科学技术对社会与个体价值理念的改变。
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为当代科幻创作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众围棋大师的新闻尚未淡出公众视野,AlphaGo Zero就已经打败它的初代版本。当下人工智能全面应用于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在使日常生活更为便捷的,也引发公众对人工智能能否最终取代人类这一问题的焦虑。基于此,科幻作家以独特洞见与想象回应隐忧,并给出可能解法。江波的《机器之门》描绘人类与人工智能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小说中,两者结合才是适应未来新世界的最佳方式;在阿缺的《与机器人同行》中,人工智能不是冷血的机器,而是协同人类完成任务的伙伴。
宇宙探索与终极思考依然是科幻创作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我国各项航天实绩让月球火星探索、空间站建立等科幻描述即将成为现实。科幻作家不再满足于以普通太空史诗手法讲述故事,他们更追求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在仰望星空时有超越日常经验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科幻达成了古典哲学思考的当代转换,以期用文字构造的思想实验纾解人类面对浩瀚星海时的渺小感。无论是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宇宙晶卵》,还是何夕的《天年》系列,都在尝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终极命题。
科幻创作还努力以独特视角深入对社会现实进行探讨。例如七月在《群星》中使用双线叙事手法,既讲述反恐冒险故事,又将一线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科幻站在遥远未来演绎现实,并以新奇的疏离感达成对某些问题的认知。
综合而言,当代中国科幻创作题材在技术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不断丰富,主题与内容也更加多元。近年来科幻小说早已摆脱技术至上与奇观展示,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延续。
中式美感 世界瞩目
当代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回答何为中国科幻的中国性。中国科幻的世界影响力逐年增强,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如何确立中国科幻独特的世界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当下中国科幻创作不仅在地理环境、语言习惯、社会景观等方面深深打上中国烙印,更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当代视角展现中国人想象世界与未来的方式,建构出中国特有的科幻美感。这种中式科幻美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由绵长的时间线。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幻文学是纯粹的舶来品,实际上,科幻元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早有流露,例如《列子·汤问》中偃师所造人偶,即便在今天仍符合学界对科幻“疏离认知”的定义。当代科幻创作不必拘泥于时间,可以属于未来与现在,还可属于过去,五千年文明都是书写的时空,钱莉芳的《天意》《天命》就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相较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脉络尚短的国家,中国科幻在时间线上的可塑性更加充分。
鲜明的中华文化认同。直至21世纪初,中国科幻在人物命名及塑造、故事发生背景、叙事结构手法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当前中国科幻创作正在有意识地探索本土表达不再简单模仿欧美作品中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角色,更多描写中国社会普通劳动者;人物不再必须前往国外,在贵州“天眼”与文昌航天发射场同样能生发张力十足的故事;小说不再一味强调鲁莽的冒险精神,转而重视规则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力量。上述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科幻作家群近年来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想象世界与未来的方式完成了从需要他者认同到自我认同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发生与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密不可分。
深厚文学传统的延续。相较于中国科幻近年来的迅速崛起,西方科幻则逐渐式微,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读者对传统科幻叙事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他们期待看到具有其他文化、族群特色的科幻作品。近几年“雨果奖”向东方作品倾斜也充分说明这一点。在此方面,中国科幻的崛起得益于当代科幻与文学传统碰撞、融合时产生常变常新的惊奇感,这在其他文明的科幻作品中是鲜见的。飞氘、夏笳、梁清散等青年作者擅长用当代笔法重构上古神话、古典诗词以及晚清民国小说,为中国与世界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相较于《星际穿越》等西方科幻片,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携带家园流浪体现出独特的中国式乡愁。刘洋的《火星孤儿》用高考这一文化符号突出坚守规则与坚持奋斗的力量。陈楸帆的《巴鳞》则通过描绘作为模仿者的镜像,最终达成子辈与父辈的和解。这些历久弥新的母题构筑了中国科幻独特的精神价值,也建构了中国科幻之于世界科幻的独特美感。
成绩斐然,未来可期。在当代科幻热潮中,我们仍需在坚守类型特征的,努力提高文学表现力,着力培养后备力量。创作热潮证明科幻是一种契合时代的艺术形式,它既能守望传统与过往,又能展现并审视这个时代可见的现实与可期的未来。中国的科幻将不负世界的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