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撒哈拉之眼 理查德构造
A小洞为内生沉积物充填。虚线包围的是内生沉积物、孔穴和碎屑。碎片一般以沉积物的形式充填在角砾岩孔穴中。B大孔穴为内生沉积物充填,亚单元1呈带状,虚线表示塌滑构造;亚单元2呈块状,不均匀。这两个亚单元含有石英和钾长石。本图根据Guillaume et al.(2005)。
,本人未实地考察,对非洲之眼的具体岩性和构造细节并不十分清楚,但经初步综合分析认为,理查德构造内部出露的是各种侵入岩和喷出火成岩,包括流纹岩、辉长岩、碳酸盐岩和金伯利岩等四类主要的岩浆岩。流纹岩含有熔岩流和热液蚀变的凝灰岩,它是两个显然不同的喷出中心的一部分,Guillaume et al.(2005)解释为两个小火山口的侵蚀残留体(这点我看不明显,证据似乎不太足)。
根据区域填图和航磁数据,辉长岩形成两个同心环状岩脉。内部环状岩脉是直径约20公里,距离理查德构造中心大约3公里;外部环状岩脉直径约50公里,距离该构造大约7-8公里。通过地质填图,在理查德构造区内发现有32个碳酸盐岩脉和岩床,这些岩脉一般长约300米,宽1-4米,它们由大量的碳酸盐岩组成,大多不具气孔状。前人对该碳酸盐岩测年认为冷却时间是发生在94-104Ma。
在理查德构造内部发现有金伯利岩侵入体和几个岩床。金伯利岩侵入体测年为大约99Ma。这些侵入岩的存在暗示,理查德构造之下存在大型碱性火成侵入体,是它引起上覆岩层隆起,并发生差异侵蚀作用。
巨大的热液构造是理查德构造的一部分,它们包括流纹岩和辉长岩的热液蚀变作用及热液溶解坍塌作用而产生中部巨型角砾岩。中部的巨型硅质角砾岩至少厚40米,而到边缘仅厚几米。该角砾岩由强烈硅化的白色、暗灰色燧石质石英砂岩、成岩燧石结核以及叠层状灰岩组成。热液改造作用形成这种角砾岩,有学者通过40Ar/39Ar法测年大约为98.2 ± 2.6Ma。
据Guillaume et al.(2005)研究,理查德构造中部由灰质白云岩大陆架地层构成,含有一个千米规模的硅质角砾岩体,被玄武质环状岩脉、金伯利岩侵入体和碱性火山岩所侵入。已提出了几种假说来解释这个巨型理查德构造和角砾岩,但其成因仍神秘莫测。角砾岩体呈扁豆状,在边缘的厚度只有几米厚且不规则,它是通过卡斯特溶塌作用而产生的,内生沉积物充填于几厘米到几米大的洞穴中。穹隆作用和热液流体有利于溶解侵蚀碱性岩脉间的灰质白云岩。碱性富集作用和白垩纪新形成的自形钾长石证明,这些内生沉积物是岩浆热液作用所致。,环状的理查德构造及其角砾岩核是下覆的白垩纪碱性杂岩在浅表的表现形式,碱性杂岩体的最高点良好地保存有热液卡斯特充填作用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