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崽岭石刻人像 传言竟可预卜人一生的祸福
在湘南道县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境内,有一座奥秘之山———崽岭。岭势高耸,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对着泉流高呼,呼声高水也喷得高,呼到激越处,泉中气泡欢腾而升。
这儿满山都是石刻人像。像态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几尺,矮的只要寸把;有的像悬在树上,有的藏于树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据不完全统计,岭中的石像在万尊以上。
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庄严的文官,有的是跃马仗剑气势汹汹的武官;有的是健壮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妈妈……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
其堆积特点极其显着,按时代先后顺次堆积,次序清晰明亮,越往地下时代越长远。因山上具有很多石雕的“小人”,而本地人密切地称小人(孩)为“鬼崽崽”,也就叫此山为“鬼崽岭”。
大多数石像与汉魏期间“扁平人像”相似,石像颅顶尖削,前额杰出,双目深陷,鼻翼较高,颧骨丰隆,嘴部杰出,脸部五官概括含糊;大多数石像双手随意斜放于胸前,全身放松成坐姿状,垂右腿曲左腿,呈穿插状;有的石像服饰已经有唐朝后期的特征。
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像采用了大写意圆雕方法,归纳运用了打、啄、磨技能;全部石像群成像的时代大致是战国到唐代,跨过时空逾千年。
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石像集聚于此?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很多疑问引起了国内社科界专家、专家的极大重视。这些石像在清朝中叶曾经均无文字记载。在清光绪二十九年才立碑记之,由本地贡生徐咏撰写碑铭。
碑铭写道“有奇石自土中出,俱类人形,高者不满三尺,小者略稀有寸,奇形万状……”在代,本地贡生陈天兆在他的《游跞头水源神祀记》也记载了此事,但他说本地人对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像敬若神灵,原因是这些石像 ,能助大家消除天灾人难。每逢传统节日,大家也必来此烧香化纸,以求得神灵保佑。
上世纪80时代,道县把“鬼崽岭”的石像状况呈报给上级文物部门。文物专家调查后,初步以为鬼崽岭是战国期间的祭祀场所,遂被冠名为“战国社坛”或“奇异文明”。
因时代久远,又无史料可考证,至今也没有对“鬼崽岭”进行科学完好的考古开掘,所以它如今还仍然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