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长子和亲兄弟的舒尔哈齐只是因政治?
1
1626年正月,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努尔哈赤开创后金王朝的第11个年头,少不经事的明熹宗听了阉竖魏忠贤的谗言,撤换了知兵善谋的孙承宗,改派性格文弱的高第经略辽东。
宁远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高第畏战怯战,上任伊始,即尽撤了孙承宗苦心经营多年的、所有山海关外的一切军事防务。辽西一线,只有强项不要命的袁崇焕,孑然仅存地待在宁远城。
潜静生养多年的努尔哈赤,万丈的雄心,陡然又起了。他看准了一个巨大的战机。敲掉宁远城,就等于拔除了大明设在后金前进路上的一颗巨大的绊脚石。,这一回,老迈的努尔哈赤却没有保持以往出征前的冷静细腻,把自己的对手仔细地研究一番。谍报的消息告诉他“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书生出身。”在努尔哈赤的脑海中,即时形成了一个草率的印象秀才谈兵,中看不中用。他自信地把文书往桌面上一丢。
随后,努尔哈赤顾盼自雄地点齐了十三万久经沙场的虎贲之士。对于宁远孤城,他是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未曾料到,表面上孤单的宁远城却是实力坚韧的。袁崇焕的手中只有区区六千人,他的表情却很淡定。当努尔哈赤的十数万蛮横的将士狂呼着向宁远的城下扑去之时,袁崇焕很冷静地亮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十一门西洋大炮。
袁崇焕的炮手发射得很沉着,炮弹的落点也很精确。一炮下来,血肉缤纷,努尔哈赤那些意志顽强的将士们,像秋收时节的麦子,纷纷地倒下了一大片!
攻城两天的战报,后金视死如归的将士们已经死伤了数千人。
努尔哈赤心痛了。他想把自己的军帐移到前沿,仔细观察敌情。没想到,城头的炮口瞄准着他,等待已久了。
一发炮弹呼啸着向努尔哈赤的军帐飞来,努尔哈赤的军帐瞬间即迸裂在弥漫的硝烟中,努尔哈赤虽然被侍卫们从军帐中救了出来,但已身受重伤。
努尔哈赤明白不能继续鲁莽地在宁远城下消耗下去了,他只能黯然垂泪地下达了撤军令。
这是大明与后金交手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像样的胜利,史称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大汗心情十分郁闷,一个驰骋沙场四十年、百战百胜的大英雄,竟然会败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手中,想起来都令人羞愤死了!所以,努尔哈赤大汗后来一直没有从这一场创痛中恢复过来。
努尔哈赤大汗的,与其说是创伤复发而死,还不如说是被袁崇焕活活气死了。当辽东大地的夏季,在草木杂卉蓊郁间,悄然走过之际,自我感觉不是太好的努尔哈赤就会开始考虑到他的身后之事。这个时候,围绕着努尔哈赤宝座的一种刀光剑影的争执,就无声无色地登场了。这也是布木布泰嫁入爱新觉罗皇家的第二年,未满十四岁的她,心惊肉跳地目睹了事变的整个过程。
2
其实,努尔哈赤为了确保自己百年之后政策的可持续性,已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考虑过接班人的问题。
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喜欢深入作战一线的努尔哈赤,身体曾多次负伤。刀剑无眼,即便是努尔哈赤这样的领袖人物,也可能是说没了就没了。,为了预防不测发生,大约在数十年前的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国的伊始,即试行过一种君储制度。
第一个勇敢接受努尔哈赤考验的对象,是五官酷似于生母元妃佟佳氏的,眼睛眉宇俱有着黑体字之明亮的褚英。褚英为努尔哈赤的长子,年纪上比皇太极大着十几岁。自幼即跟着父亲东征西伐,弓马格杀的武艺件件精通。十八岁就因战功赐号洪巴图鲁,封贝勒。褚英别看表面上一副斯文人的长相,打起仗杀起人来,绝对是一个鲁莽拼命的角色。
努尔哈赤与乌拉部的布占泰,在各种联姻措施用尽之时,双方仍然看着不大顺眼。于是,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与布占泰的乌拉部女真之间,在一个叫乌碣岩的地方爆发了一场遭遇战。褚英就是这场战役的实际操刀者。
当年,布占泰派出大将博克多领着一万精锐之师,在乌碣岩的山路上袭击舒尔哈齐、褚英、代善领着的人马。
三叔舒尔哈齐遥望着对方摇旗呐喊的阵势,颇有畏难的情绪,就领了五六百的亲军躞蹀于附近的山下,不肯向前。这却激起了褚英的一腔勇敢嗜杀的热血。
当时,环绕于褚英、代善弟兄俩身旁的士卒尚不满千人。褚英就与悍将费英东、扬古利与扈尔汉鼓励战士们说“从前我们跟着大汗征战的时候,经常都是以少胜多。现在的布占泰不过是我们放生的一条没有骨气的癞皮狗而已,难道我们可以在一只癞皮狗面前认输吗?”说完,褚英就与二弟代善疾声高呼着嗜杀的口号,拍马迎头撞向了博克多的队伍。
在战场上,像褚英那样富有激情的对手,大抵是不多见的。一般人面对敌我形势如此悬殊的恶劣环境,本能的反应肯定是逃生自保。博克多没有想到褚英兄弟在有机会逃生的情况下,采取的仍然是一种拼命往前攻的斗法。博克多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的一万多在纷飞的雪花中,好整以暇地袖着手呵气的乌拉部士卒们,有三千人在瞬间即被人家砍掉了脑袋。活着者,则被褚英手下的一班虎狼之卒追杀得哭狼嚎,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号称乌拉部第一勇士的博克多,傻拉巴几地呆立在被鲜血染红了的雪地中,稀里糊涂就成了褚英的俘虏。
褚英、代善击败乌拉兵是役,令努尔哈赤大喜。他认定褚英为可造之才,仍再赐号阿尔哈图土门、广略贝勒,以壮其英武之色。
1612年,年过半百的努尔哈赤正式委任褚英为政务执政官。这就把褚英的个人地位放在了一种突出的位置了。是年,褚英刚过二十九岁的生日。
喜上眉梢的“猛张飞”褚英,不能想到,这竟然成为了他一种悲剧性命运的开始。
褚英从小就在马背上过着一种颠簸动荡的生活。成长的环境中,处处皆是血泪,时时可能遭受劫难,很少享受到人间的温情脉脉的一面。这养成了他性格中粗粝、强横的一面。呢,褚英自打降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认真地读过一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的一生都是无心向学的,这也使得成年后的褚英缺乏一种政治家的胸襟与气度。
现在想来,让“猛张飞”褚英握着一把鬼头刀,高坐于庙堂之上处理政事,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努尔哈赤用人的一大败笔吧?
假若努尔哈赤的一生都只把褚英作为一匹功狗来使用,缺心眼的褚英后来或许可以善终。
除了杀人,对政治一无见识的褚英十分计较眼皮底下的一点蝇头小利。一场胜战打下来,褚英就会紧张得额头沁出了汗,瞪圆了眼睛,死死盯住那些等待分配的人口、牲畜、财产……诸如此类花花绿绿的东西。他总是嘟囔着,嫌弃自己分到手的东西太少了。有时,心痒难耐的褚英,就会私下胁迫那些比自己年幼的弟弟们,让他们拿出一部分财产来孝敬自己。否则,等以后自己掌权了,就要把那些不听话的弟弟统统杀掉。他在讲上述一番话时,为了营造出一种凶神恶煞的现场效果,总是不忘加上了他从前上阵时,挥手一刀砍下别人脑袋的漂亮的肢体动作。
最要命的是,褚英在政务专任期间,又蓄意削弱“五老臣”的权势。其时,根深蒂固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五老臣”,似乎仍然是努尔哈赤以“信用恩养、同甘共苦”八字刻意笼络的对象。可以说努尔哈赤的半壁江山都是“五老臣”引领着努尔哈赤的子侄们,一刀一枪,拼了性命挣下来的。“五老臣”人望之高耸,权势之炽热,功勋之伟殊,就是努尔哈赤本人也敬畏三分。
褚英却偏偏要在军机政事的重大裁决上故意抑制“五老臣”的威势,这样褚英的倒霉日子很快就来临了。
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五老臣”“五老臣”里有政治斗争的老手,他们知道褚英的软肋在哪里。他们就先挑动了经年累月受褚英欺负的众贝勒的不满心绪。褚英的几个弟弟,当时只有代善已然成年,识得政治斗争的个中厉害。其他几人像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都还是没有政治阅历的青涩小伙子。
数兄弟哭哭啼啼地跪倒在努尔哈赤的跟前,拉着努尔哈赤的手哀求“父汗,救命呀,褚英大哥威胁我们,等父汗百年之后,要让我们统统去死。”
“五老臣”也吞吞吐吐地讲出了他们心底的疑虑褚英如此专横跋扈,他们也无法干下去了,求大汗放几个老臣回家放羊吧。
努尔哈赤起初重用半瓶子醋的褚英之真实用意,因为史册的多番汗漫修改,我也不敢妄加估测。当时,摆在努尔哈赤面前的基本事实就是既然长子褚英已然闹到了里外皆不是人的地步,作为舵手的努尔哈赤就必须站出来,对长子褚英有一个了断。
其实,努尔哈赤开始对褚英的处理措施还是颇为人性化的,他只是在后来连续两次征服乌拉女真的战事中,把嗜杀好战的褚英留下来守城。一个男子汉不能驰骋于尘土飞扬的沙场上,这就在事实上宣布了褚英储君资格的丧失。但努尔哈赤对于长子褚英,仍然不无保全之意。
3
,努尔哈赤的此番处置,却在褚英的心底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他想起了上一年被囚死的三叔舒尔哈齐。褚英自觉得有一根巨大的绳索,正缓缓地套住了他的颈项,今后将愈勒愈紧。褚英惊惧得有点透不过气了。三叔舒尔哈齐是父汗努尔哈赤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兄弟俩的感情一向是好的。努尔哈赤起兵,舒尔哈齐长期忠心耿耿地追随在兄长的左右,出生入死,浴血而战,立下了汗马的功劳。后来,努尔哈赤的势力做大,舒尔哈齐的声名也驰名中外。
大明皇帝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舒尔哈齐为“三都督”。大明皇帝起先给予兄弟两人的地位尊崇,应该是相等的。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舒尔哈齐在银筝檀板的欢宴之余,曾向朝鲜使者申忠讲“日后你佥使(官名)若有送礼,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
舒尔哈齐的争权开始引起了努尔哈赤的警惕。,如果仅仅只有这样的屑末小节,尚不至于导致数十年兄弟之情的彻底反目。舒尔哈齐后来所犯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政治主张上的转向亲明。这就触痛了对于大明朝觊觎已久的努尔哈赤的大忌了。
史书上说,舒尔哈齐出使明朝回到故里后,一时为大明京城的万井笙歌、一樽风月所迷惑,“中国(明朝)宣谕,无不听命”。政治老手努尔哈赤必须处理政治立场开始动摇的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政治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兄弟合兵出征哈达女真部。哈达兵出城搦战。舒尔哈齐用兵布阵的动作稍有迟疑,努尔哈赤则立即在全军将士的公开场合,铁青着脸,厉声斥责舒尔哈齐“带着你的兵冲上去!不要往后面退缩!”
如此,满面赧色的舒尔哈齐,只好冒着城头如雨的箭矢,不顾一切地往上仰攻。后来虽然把城攻下了,但军中的伤亡却很多。这是努尔哈赤在临敌的状态下,打击与自己齐名的舒尔哈齐的威信。这对于舒尔哈齐而言,已然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了。
后来的乌碣岩一战成就了褚英最初的英名,却令英名一世的舒尔哈齐背上了畏敌怯战的骂名。
当时,建州女真的子弟兵中约有三分之一多的将士曾归舒尔哈齐统领。
努尔哈赤没有急于立即打击舒尔哈齐,而是不动声色地提出把舒尔哈齐平时最得力的两员大将常书、纳齐布处死。这就逼着主将舒尔哈齐厚着脸皮向努尔哈赤恳求“若杀二将,即杀我也!”
努尔哈赤提出要赦免二将的死罪也不难,前提是胞弟舒尔哈齐暂时离开队伍休养一段时间,这就顺势削夺了舒尔哈齐的兵权。
戎马一生的舒尔哈齐被迫幽禁于家居,心情颇为侘傺不乐。有时,郁闷无可释怀之时,舒尔哈齐就会口出怨言“这样活着有什么意趣,还不如早点死去拉倒。”
有人把舒尔哈齐的抱怨传到努尔哈赤的耳中。努尔哈赤心中扑哧一乐,但他赤红宽脸上所表现出来的,也不过是莞尔一笑而已。
舒尔哈齐自觉得兄长努尔哈赤在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就想迁居到遥远的外地去,眼不见心不烦。
褚英从前与三叔舒尔哈齐的感情最好。这一回,连大老粗的褚英都看出了三叔此举的孟浪。褚英就甘言劝慰舒尔哈齐三叔此际尚是戴罪反思之身,轻举妄动必然授他人以口实,徒惹父汗生气。可舒尔哈齐还是径自携了两个儿子,移居到了一个叫黑扯木的僻静地方。
此举果然令努尔哈赤很是生气。他认定三弟舒尔哈齐是故意挑衅他至高无上的权威。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努尔哈赤杀掉了舒尔哈齐两个擅自移居的儿子。“尽夺赐弟贝勒之国人、僚友以及诸物”。又把对舒尔哈齐喃喃不忘的大臣乌尔坤吊在一棵大槐树下,堆积柴草在他的身边,举火烧死。
辽阳东京之舒尔哈齐墓碑亭这样的处分,自然是严厉的了。
舒尔哈齐看出努尔哈赤的来势汹汹,就赶紧向大哥口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返回努尔哈赤规定的幽居之地。,舒尔哈齐心头的郁愤之意到底是难平的。
史书上讲他“弟贝勒仍不满其兄聪睿恭敬汗之待遇,不屑天赐之安乐生活,遂于辛亥年(万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卒。”
有些资料讲,舒尔哈齐是被大哥努尔哈赤“用计杀死的”,或者“腰斩而亡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听者也不妨姑妄听之。
不过,爱新觉罗这个盘踞中国历史近三百年的强劲家族,在其开国之初,是很出过一些强项硬气的汉子的。他们无论自己是否做错了事情,打死也不肯认输。或者嘴巴上认输了,心里面始终是不服气的。
舒尔哈齐曾经是一只展翅的雄鹰,雄鹰的生命是属于凌驾于草场与河流上方的、明清而又高远的天空的。,他不屑于兄长努尔哈赤施舍的雀燕般无味的生活。舒尔哈齐就情愿这样吹胡子瞪眼地被活活气死了,大哥努尔哈赤还能拿他怎么样?
4
长子褚英似乎也有爱新觉罗家族驴子一般的倔脾性。他坐在执政官这个位置上,其上也勃起焉,其下也委顿焉。晕乎乎地就被人家弄到了守城门的角色,心里面有一点的冤屈。可是,褚英是一个大老粗,他至死都搞不清楚为什么受伤的会是他。
在父汗努尔哈赤的强权政策下,新生的女真政权是一条正在成长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鳄。所以,被父汗冷遇的褚英,于不自觉间,又采取了当年三叔舒尔哈齐的态度“不认错,不低头,不合作。”
史册上煞有介事地给我们描述了,褚英在失去父亲宠信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抵抗活动。
努尔哈赤要求褚英把多占的人口和财物拿出来与弟弟们重新分配。这似乎也算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可是,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紧要的褚英心底就一万个不乐意了。
他羞愤难当地跟自己平时最宠信的四个仆从抱怨说“要我跟弟弟们平分人口,真是羞死人了。我宁愿死去也不能跌这种面子。你们是自幼跟我一起长大的,如果我想做触犯了死神的事情,你们愿意跟我一起死吗?”
四个仆从当时异口同声地回答“贝勒爷要我们死,我们没有活着的理由。”
,困守于城门的褚英除了无聊地酗酒,就再也不关心父汗努尔哈赤出征的事情了。其实,这时的褚英即便是想关心一下努尔哈赤的军国大事,也于事无补了。
但凡开国君主总有一种忮刻好猜的坏毛病。有人给努尔哈赤告密说褚英偷偷地书写了咒语,诅咒英明的大汗以及勇敢清正的诸贝勒大臣不得好死,并将咒语焚烧告天,以宣泄心头的仇恨。
,褚英真的是一位不识深浅的大老粗哟。据说,褚英曾在酒后,梦话般地呓语真的很希望父汗努尔哈赤的这一次亲征乌拉行动惨败。他甚至与四个情好的仆从们梦想假若父亲的征讨大军弃甲丢盔的败归呢,他们就紧闭了城门,坚决不让父亲和诸弟入城;让父汗与弟弟们跪在尘埃的城墙下面磕头哀求。褚英匪夷所思的臆想把四个亲近的仆从们吓着了。
在黄沙蔽天的关外大地,还没有人敢在背后如此犯上地议论努尔哈赤大汗呢。,其中的一位仆人左右为难之际,就留下遗书自缢死了。三个活着的更加害怕,便主动地向“五老臣”告发了褚英的全部罪行。
努尔哈赤当时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是,立即杀掉这个忤逆之子。但努尔哈赤的恻隐心一动,又让褚英活了下来。
一个活着的褚英,转眼之间,已经幽禁于四面高墙的弹丸之地。他每天只能从树木的浓荫中仰望上面一方白生生的天,再低头无语地凝望着脚下的一块水阴阴的地。生命对于幽禁中的褚英,其实已然是天空中悬浮着的一朵乌云,安静得就像死亡本身。可是,高墙外面喧嚣的人世间,众贝勒、权臣们仍然念念不忘枯萎于高墙之内的褚英。权臣们反复地在努尔哈赤的耳旁念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留着褚英这个祸根,打不死,以后迟早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努尔哈赤眯缝起眼睛,认真地打量着身旁踌躇满志的众贝勒们以及喋喋不休的臣僚们。努尔哈赤叹了一口气都是自己害了褚英。褚英即便是现在不死,留待自己百年之后,都是要死在自己身边人的手中。但那时,借故拥护褚英者,与反对褚英的一派,就有可能爆发一场导致国家分裂的流血冲突了。还是由自己来给褚英的一生做一个了断吧。
,老汗王努尔哈赤在囚禁褚英三年之后,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的一天,他望着自己镜子中早生的华发,默然无语地独自枯坐了许久。他下达了处死长子褚英的命令。这一年,褚英三十六岁,老汗王五十七岁。
褚英墓后来褚英在大清官方评价中,似乎还是有他的地位的。他被安葬于清东京陵。
当年,朝鲜有一个叫李民寏的人,他写了一本《建州闻见录》的书。他在评价努尔哈赤与三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的政治斗争时,曾经臆测“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这样的见解,自然是失之于肤浅的。
努尔哈赤是一代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他用人的政策从来都是明晰而又条理分明的。他在人才的奖惩上,从来不搞无限株连的恐慌政策。好汉不慎触犯了死罪,就应当像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般地去死,仍然会赢得对手的尊重,十八年过后又是一条汉子。
像舒尔哈齐生前惹得努尔哈赤满肚子的不高兴,可这并不影响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成长为最有权势的四大贝勒。阿敏因事获罪之后,他的弟弟济尔哈朗仍然可以高居于郑亲王的枢纽位置上,为后来的顺治帝所器重。
褚英被杀,他的长子杜度为贝勒,三子尼堪为亲王,似乎都成长为国家的股肱大臣。
努尔哈赤的观点仍然是大家出来为这个新兴的国家做事情,功是功,过是过。曾经为国家发展流过血者,尽管后来犯了大错,都不应当一笔抹杀。
努尔哈赤首创的这一用人政策,皇太极以及孝庄指导的顺治、康熙二帝,一直都沿用了下来。这成为女真族由弱而强,成长为一个战无不胜的强大民族的制胜法宝之一。1
1626年正月,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努尔哈赤开创后金王朝的第11个年头,少不经事的明熹宗听了阉竖魏忠贤的谗言,撤换了知兵善谋的孙承宗,改派性格文弱的高第经略辽东。
宁远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高第畏战怯战,上任伊始,即尽撤了孙承宗苦心经营多年的、所有山海关外的一切军事防务。辽西一线,只有强项不要命的袁崇焕,孑然仅存地待在宁远城。
潜静生养多年的努尔哈赤,万丈的雄心,陡然又起了。他看准了一个巨大的战机。敲掉宁远城,就等于拔除了大明设在后金前进路上的一颗巨大的绊脚石。,这一回,老迈的努尔哈赤却没有保持以往出征前的冷静细腻,把自己的对手仔细地研究一番。谍报的消息告诉他“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书生出身。”在努尔哈赤的脑海中,即时形成了一个草率的印象秀才谈兵,中看不中用。他自信地把文书往桌面上一丢。
随后,努尔哈赤顾盼自雄地点齐了十三万久经沙场的虎贲之士。对于宁远孤城,他是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未曾料到,表面上孤单的宁远城却是实力坚韧的。袁崇焕的手中只有区区六千人,他的表情却很淡定。当努尔哈赤的十数万蛮横的将士狂呼着向宁远的城下扑去之时,袁崇焕很冷静地亮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十一门西洋大炮。
袁崇焕的炮手发射得很沉着,炮弹的落点也很精确。一炮下来,血肉缤纷,努尔哈赤那些意志顽强的将士们,像秋收时节的麦子,纷纷地倒下了一大片!
攻城两天的战报,后金视死如归的将士们已经死伤了数千人。
努尔哈赤心痛了。他想把自己的军帐移到前沿,仔细观察敌情。没想到,城头的炮口瞄准着他,等待已久了。
一发炮弹呼啸着向努尔哈赤的军帐飞来,努尔哈赤的军帐瞬间即迸裂在弥漫的硝烟中,努尔哈赤虽然被侍卫们从军帐中救了出来,但已身受重伤。
努尔哈赤明白不能继续鲁莽地在宁远城下消耗下去了,他只能黯然垂泪地下达了撤军令。
这是大明与后金交手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像样的胜利,史称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大汗心情十分郁闷,一个驰骋沙场四十年、百战百胜的大英雄,竟然会败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手中,想起来都令人羞愤死了!所以,努尔哈赤大汗后来一直没有从这一场创痛中恢复过来。
努尔哈赤大汗的,与其说是创伤复发而死,还不如说是被袁崇焕活活气死了。当辽东大地的夏季,在草木杂卉蓊郁间,悄然走过之际,自我感觉不是太好的努尔哈赤就会开始考虑到他的身后之事。这个时候,围绕着努尔哈赤宝座的一种刀光剑影的争执,就无声无色地登场了。这也是布木布泰嫁入爱新觉罗皇家的第二年,未满十四岁的她,心惊肉跳地目睹了事变的整个过程。
2
其实,努尔哈赤为了确保自己百年之后政策的可持续性,已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考虑过接班人的问题。
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喜欢深入作战一线的努尔哈赤,身体曾多次负伤。刀剑无眼,即便是努尔哈赤这样的领袖人物,也可能是说没了就没了。,为了预防不测发生,大约在数十年前的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国的伊始,即试行过一种君储制度。
第一个勇敢接受努尔哈赤考验的对象,是五官酷似于生母元妃佟佳氏的,眼睛眉宇俱有着黑体字之明亮的褚英。褚英为努尔哈赤的长子,年纪上比皇太极大着十几岁。自幼即跟着父亲东征西伐,弓马格杀的武艺件件精通。十八岁就因战功赐号洪巴图鲁,封贝勒。褚英别看表面上一副斯文人的长相,打起仗杀起人来,绝对是一个鲁莽拼命的角色。
努尔哈赤与乌拉部的布占泰,在各种联姻措施用尽之时,双方仍然看着不大顺眼。于是,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与布占泰的乌拉部女真之间,在一个叫乌碣岩的地方爆发了一场遭遇战。褚英就是这场战役的实际操刀者。
当年,布占泰派出大将博克多领着一万精锐之师,在乌碣岩的山路上袭击舒尔哈齐、褚英、代善领着的人马。
三叔舒尔哈齐遥望着对方摇旗呐喊的阵势,颇有畏难的情绪,就领了五六百的亲军躞蹀于附近的山下,不肯向前。这却激起了褚英的一腔勇敢嗜杀的热血。
当时,环绕于褚英、代善弟兄俩身旁的士卒尚不满千人。褚英就与悍将费英东、扬古利与扈尔汉鼓励战士们说“从前我们跟着大汗征战的时候,经常都是以少胜多。现在的布占泰不过是我们放生的一条没有骨气的癞皮狗而已,难道我们可以在一只癞皮狗面前认输吗?”说完,褚英就与二弟代善疾声高呼着嗜杀的口号,拍马迎头撞向了博克多的队伍。
在战场上,像褚英那样富有激情的对手,大抵是不多见的。一般人面对敌我形势如此悬殊的恶劣环境,本能的反应肯定是逃生自保。博克多没有想到褚英兄弟在有机会逃生的情况下,采取的仍然是一种拼命往前攻的斗法。博克多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的一万多在纷飞的雪花中,好整以暇地袖着手呵气的乌拉部士卒们,有三千人在瞬间即被人家砍掉了脑袋。活着者,则被褚英手下的一班虎狼之卒追杀得鬼哭狼嚎,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号称乌拉部第一勇士的博克多,傻拉巴几地呆立在被鲜血染红了的雪地中,稀里糊涂就成了褚英的俘虏。
褚英、代善击败乌拉兵是役,令努尔哈赤大喜。他认定褚英为可造之才,仍再赐号阿尔哈图土门、广略贝勒,以壮其英武之色。
1612年,年过半百的努尔哈赤正式委任褚英为政务执政官。这就把褚英的个人地位放在了一种突出的位置了。是年,褚英刚过二十九岁的生日。
喜上眉梢的“猛张飞”褚英,不能想到,这竟然成为了他一种悲剧性命运的开始。
褚英从小就在马背上过着一种颠簸动荡的生活。成长的环境中,处处皆是血泪,时时可能遭受劫难,很少享受到人间的温情脉脉的一面。这养成了他性格中粗粝、强横的一面。呢,褚英自打降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认真地读过一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的一生都是无心向学的,这也使得成年后的褚英缺乏一种政治家的胸襟与气度。
现在想来,让“猛张飞”褚英握着一把鬼头刀,高坐于庙堂之上处理政事,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努尔哈赤用人的一大败笔吧?
假若努尔哈赤的一生都只把褚英作为一匹功狗来使用,缺心眼的褚英后来或许可以善终。
除了杀人,对政治一无见识的褚英十分计较眼皮底下的一点蝇头小利。一场胜战打下来,褚英就会紧张得额头沁出了汗,瞪圆了眼睛,死死盯住那些等待分配的人口、牲畜、财产……诸如此类花花绿绿的东西。他总是嘟囔着,嫌弃自己分到手的东西太少了。有时,心痒难耐的褚英,就会私下胁迫那些比自己年幼的弟弟们,让他们拿出一部分财产来孝敬自己。否则,等以后自己掌权了,就要把那些不听话的弟弟统统杀掉。他在讲上述一番话时,为了营造出一种凶神恶煞的现场效果,总是不忘加上了他从前上阵时,挥手一刀砍下别人脑袋的漂亮的肢体动作。
最要命的是,褚英在政务专任期间,又蓄意削弱“五老臣”的权势。其时,根深蒂固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五老臣”,似乎仍然是努尔哈赤以“信用恩养、同甘共苦”八字刻意笼络的对象。可以说努尔哈赤的半壁江山都是“五老臣”引领着努尔哈赤的子侄们,一刀一枪,拼了性命挣下来的。“五老臣”人望之高耸,权势之炽热,功勋之伟殊,就是努尔哈赤本人也敬畏三分。
褚英却偏偏要在军机政事的重大裁决上故意抑制“五老臣”的威势,这样褚英的倒霉日子很快就来临了。
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五老臣”“五老臣”里有政治斗争的老手,他们知道褚英的软肋在哪里。他们就先挑动了经年累月受褚英欺负的众贝勒的不满心绪。褚英的几个弟弟,当时只有代善已然成年,识得政治斗争的个中厉害。其他几人像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都还是没有政治阅历的青涩小伙子。
数兄弟哭哭啼啼地跪倒在努尔哈赤的跟前,拉着努尔哈赤的手哀求“父汗,救命呀,褚英大哥威胁我们,等父汗百年之后,要让我们统统去死。”
“五老臣”也吞吞吐吐地讲出了他们心底的疑虑褚英如此专横跋扈,他们也无法干下去了,求大汗放几个老臣回家放羊吧。
努尔哈赤起初重用半瓶子醋的褚英之真实用意,因为史册的多番汗漫修改,我也不敢妄加估测。当时,摆在努尔哈赤面前的基本事实就是既然长子褚英已然闹到了里外皆不是人的地步,作为舵手的努尔哈赤就必须站出来,对长子褚英有一个了断。
其实,努尔哈赤开始对褚英的处理措施还是颇为人性化的,他只是在后来连续两次征服乌拉女真的战事中,把嗜杀好战的褚英留下来守城。一个男子汉不能驰骋于尘土飞扬的沙场上,这就在事实上宣布了褚英储君资格的丧失。但努尔哈赤对于长子褚英,仍然不无保全之意。
3
,努尔哈赤的此番处置,却在褚英的心底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他想起了上一年被囚死的三叔舒尔哈齐。褚英自觉得有一根巨大的绳索,正缓缓地套住了他的颈项,今后将愈勒愈紧。褚英惊惧得有点透不过气了。三叔舒尔哈齐是父汗努尔哈赤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兄弟俩的感情一向是好的。努尔哈赤起兵,舒尔哈齐长期忠心耿耿地追随在兄长的左右,出生入死,浴血而战,立下了汗马的功劳。后来,努尔哈赤的势力做大,舒尔哈齐的声名也驰名中外。
大明皇帝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舒尔哈齐为“三都督”。大明皇帝起先给予兄弟两人的地位尊崇,应该是相等的。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舒尔哈齐在银筝檀板的欢宴之余,曾向朝鲜使者申忠讲“日后你佥使(官名)若有送礼,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
舒尔哈齐的争权开始引起了努尔哈赤的警惕。,如果仅仅只有这样的屑末小节,尚不至于导致数十年兄弟之情的彻底反目。舒尔哈齐后来所犯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政治主张上的转向亲明。这就触痛了对于大明朝觊觎已久的努尔哈赤的大忌了。
史书上说,舒尔哈齐出使明朝回到故里后,一时为大明京城的万井笙歌、一樽风月所迷惑,“中国(明朝)宣谕,无不听命”。政治老手努尔哈赤必须处理政治立场开始动摇的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政治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兄弟合兵出征哈达女真部。哈达兵出城搦战。舒尔哈齐用兵布阵的动作稍有迟疑,努尔哈赤则立即在全军将士的公开场合,铁青着脸,厉声斥责舒尔哈齐“带着你的兵冲上去!不要往后面退缩!”
如此,满面赧色的舒尔哈齐,只好冒着城头如雨的箭矢,不顾一切地往上仰攻。后来虽然把城攻下了,但军中的伤亡却很多。这是努尔哈赤在临敌的状态下,打击与自己齐名的舒尔哈齐的威信。这对于舒尔哈齐而言,已然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了。
后来的乌碣岩一战成就了褚英最初的英名,却令英名一世的舒尔哈齐背上了畏敌怯战的骂名。
当时,建州女真的子弟兵中约有三分之一多的将士曾归舒尔哈齐统领。
努尔哈赤没有急于立即打击舒尔哈齐,而是不动声色地提出把舒尔哈齐平时最得力的两员大将常书、纳齐布处死。这就逼着主将舒尔哈齐厚着脸皮向努尔哈赤恳求“若杀二将,即杀我也!”
努尔哈赤提出要赦免二将的死罪也不难,前提是胞弟舒尔哈齐暂时离开队伍休养一段时间,这就顺势削夺了舒尔哈齐的兵权。
戎马一生的舒尔哈齐被迫幽禁于家居,心情颇为侘傺不乐。有时,郁闷无可释怀之时,舒尔哈齐就会口出怨言“这样活着有什么意趣,还不如早点死去拉倒。”
有人把舒尔哈齐的抱怨传到努尔哈赤的耳中。努尔哈赤心中扑哧一乐,但他赤红宽脸上所表现出来的,也不过是莞尔一笑而已。
舒尔哈齐自觉得兄长努尔哈赤在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就想迁居到遥远的外地去,眼不见心不烦。
褚英从前与三叔舒尔哈齐的感情最好。这一回,连大老粗的褚英都看出了三叔此举的孟浪。褚英就甘言劝慰舒尔哈齐三叔此际尚是戴罪反思之身,轻举妄动必然授他人以口实,徒惹父汗生气。可舒尔哈齐还是径自携了两个儿子,移居到了一个叫黑扯木的僻静地方。
此举果然令努尔哈赤很是生气。他认定三弟舒尔哈齐是故意挑衅他至高无上的权威。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努尔哈赤杀掉了舒尔哈齐两个擅自移居的儿子。“尽夺赐弟贝勒之国人、僚友以及诸物”。又把对舒尔哈齐喃喃不忘的大臣乌尔坤吊在一棵大槐树下,堆积柴草在他的身边,举火烧死。
辽阳东京之舒尔哈齐墓碑亭这样的处分,自然是严厉的了。
舒尔哈齐看出努尔哈赤的来势汹汹,就赶紧向大哥口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返回努尔哈赤规定的幽居之地。,舒尔哈齐心头的郁愤之意到底是难平的。
史书上讲他“弟贝勒仍不满其兄聪睿恭敬汗之待遇,不屑天赐之安乐生活,遂于辛亥年(万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卒。”
有些资料讲,舒尔哈齐是被大哥努尔哈赤“用计杀死的”,或者“腰斩而亡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听者也不妨姑妄听之。
不过,爱新觉罗这个盘踞中国历史近三百年的强劲家族,在其开国之初,是很出过一些强项硬气的汉子的。他们无论自己是否做错了事情,打死也不肯认输。或者嘴巴上认输了,心里面始终是不服气的。
舒尔哈齐曾经是一只展翅的雄鹰,雄鹰的生命是属于凌驾于草场与河流上方的、明清而又高远的天空的。,他不屑于兄长努尔哈赤施舍的雀燕般无味的生活。舒尔哈齐就情愿这样吹胡子瞪眼地被活活气死了,大哥努尔哈赤还能拿他怎么样?
4
长子褚英似乎也有爱新觉罗家族驴子一般的倔脾性。他坐在执政官这个位置上,其上也勃起焉,其下也委顿焉。晕乎乎地就被人家弄到了守城门的角色,心里面有一点的冤屈。可是,褚英是一个大老粗,他至死都搞不清楚为什么受伤的会是他。
在父汗努尔哈赤的强权政策下,新生的女真政权是一条正在成长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鳄。所以,被父汗冷遇的褚英,于不自觉间,又采取了当年三叔舒尔哈齐的态度“不认错,不低头,不合作。”
史册上煞有介事地给我们描述了,褚英在失去父亲宠信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抵抗活动。
努尔哈赤要求褚英把多占的人口和财物拿出来与弟弟们重新分配。这似乎也算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可是,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紧要的褚英心底就一万个不乐意了。
他羞愤难当地跟自己平时最宠信的四个仆从抱怨说“要我跟弟弟们平分人口,真是羞死人了。我宁愿死去也不能跌这种面子。你们是自幼跟我一起长大的,如果我想做触犯了死神的事情,你们愿意跟我一起死吗?”
四个仆从当时异口同声地回答“贝勒爷要我们死,我们没有活着的理由。”
,困守于城门的褚英除了无聊地酗酒,就再也不关心父汗努尔哈赤出征的事情了。其实,这时的褚英即便是想关心一下努尔哈赤的军国大事,也于事无补了。
但凡开国君主总有一种忮刻好猜的坏毛病。有人给努尔哈赤告密说褚英偷偷地书写了咒语,诅咒英明的大汗以及勇敢清正的诸贝勒大臣不得好死,并将咒语焚烧告天,以宣泄心头的仇恨。
,褚英真的是一位不识深浅的大老粗哟。据说,褚英曾在酒后,梦话般地呓语真的很希望父汗努尔哈赤的这一次亲征乌拉行动惨败。他甚至与四个情好的仆从们梦想假若父亲的征讨大军弃甲丢盔的败归呢,他们就紧闭了城门,坚决不让父亲和诸弟入城;让父汗与弟弟们跪在尘埃的城墙下面磕头哀求。褚英匪夷所思的臆想把四个亲近的仆从们吓着了。
在黄沙蔽天的关外大地,还没有人敢在背后如此犯上地议论努尔哈赤大汗呢。,其中的一位仆人左右为难之际,就留下遗书自缢死了。三个活着的更加害怕,便主动地向“五老臣”告发了褚英的全部罪行。
努尔哈赤当时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是,立即杀掉这个忤逆之子。但努尔哈赤的恻隐心一动,又让褚英活了下来。
一个活着的褚英,转眼之间,已经幽禁于四面高墙的弹丸之地。他每天只能从树木的浓荫中仰望上面一方白生生的天,再低头无语地凝望着脚下的一块水阴阴的地。生命对于幽禁中的褚英,其实已然是天空中悬浮着的一朵乌云,安静得就像死亡本身。可是,高墙外面喧嚣的人世间,众贝勒、权臣们仍然念念不忘枯萎于高墙之内的褚英。权臣们反复地在努尔哈赤的耳旁念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留着褚英这个祸根,打蛇不死,以后迟早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努尔哈赤眯缝起眼睛,认真地打量着身旁踌躇满志的众贝勒们以及喋喋不休的臣僚们。努尔哈赤叹了一口气都是自己害了褚英。褚英即便是现在不死,留待自己百年之后,都是要死在自己身边人的手中。但那时,借故拥护褚英者,与反对褚英的一派,就有可能爆发一场导致国家分裂的流血冲突了。还是由自己来给褚英的一生做一个了断吧。
,老汗王努尔哈赤在囚禁褚英三年之后,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的一天,他望着自己镜子中早生的华发,默然无语地独自枯坐了许久。他下达了处死长子褚英的命令。这一年,褚英三十六岁,老汗王五十七岁。
褚英墓后来褚英在大清官方评价中,似乎还是有他的地位的。他被安葬于清东京陵。
当年,朝鲜有一个叫李民寏的人,他写了一本《建州闻见录》的书。他在评价努尔哈赤与三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的政治斗争时,曾经臆测“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这样的见解,自然是失之于肤浅的。
努尔哈赤是一代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他用人的政策从来都是明晰而又条理分明的。他在人才的奖惩上,从来不搞无限株连的恐慌政策。好汉不慎触犯了死罪,就应当像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般地去死,仍然会赢得对手的尊重,十八年过后又是一条汉子。
像舒尔哈齐生前惹得努尔哈赤满肚子的不高兴,可这并不影响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成长为最有权势的四大贝勒。阿敏因事获罪之后,他的弟弟济尔哈朗仍然可以高居于郑亲王的枢纽位置上,为后来的顺治帝所器重。
褚英被杀,他的长子杜度为贝勒,三子尼堪为亲王,似乎都成长为国家的股肱大臣。
努尔哈赤的观点仍然是大家出来为这个新兴的国家做事情,功是功,过是过。曾经为国家发展流过血者,尽管后来犯了大错,都不应当一笔抹杀。
努尔哈赤首创的这一用人政策,皇太极以及孝庄指导的顺治、康熙二帝,一直都沿用了下来。这成为女真族由弱而强,成长为一个战无不胜的强大民族的制胜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