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树 - 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猢狲木或酸瓠树,是大型落叶乔木,主干短,分枝多。猴面包树树冠巨大,树杈千奇百怪,酷似树根,树形壮观,果实巨大如足球,甘甜汁多,是猴子、猩猩、大象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当它果实成熟时,猴子就成群结队而来,爬上树去摘果子吃,“猴面包树”的称呼由此而来。
猴面包树分布于非洲,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诸岛上,及澳洲北部,猴面包树的木质多孔,对着树干开一枪,子弹能穿透而过。
形态特征
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被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雨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
花生近枝顶叶腋,花梗长60~100厘米,密被柔毛;花萼高8~12厘米;花瓣外翻,宽倒卵形,白色,长12.5~15厘米,宽9~11厘米;雄蕊管白色,长约7厘米;花丝极多数,向外反折成绒轮状;子房密被黄色的贴生柔毛;花柱远远超出雄蕊管,粗壮;柱头分裂为7~10肢。果长椭圆形,下垂,长25~35厘米,粗10~16厘米。
生长环境
猴面包树是喜温的热带树种,能忍受最高平均温度40℃及以上,极端最低温度0℃,霜冻对该树的影响极大,自然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20~30℃,该树耐旱力极强,适生区的年平均降水量300~800mm,湿热气候条件下或降水量1000mm以上生长较差。常见海拔高度450~600m,但在埃塞俄比亚及其边缘分布区海拔为1000~1500m。
适合各种类型土壤,从粘质土,砂土到各种土壤,但以石质壤土和砖红壤为最常见,在酸碱性土壤、沙壤土以及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对于干旱和火灾有极强的抵御力,如在旱季通常通过落叶降低水分的消耗,貌似橡皮的树皮火灾危害后即可再生。所以猴面包树不宜生长在有霜冻和具有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湿热地区。猴面包树还是植物界的老寿星之一,即使在热带草原那种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其寿命仍可达5000年左右。据有关资料记载,18世纪,法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阿当松在非洲见到一些猴面包树,其中最老的一棵已活了5500年。由于当地传说猴面包树是“圣树”,受到人们的保护。
不管长在哪儿的猴面包树,树干虽然都很粗,猴面包树为了能够顺利度过旱季,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这种木质最利于储水,在雨季时,它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代替根系,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它的木质部像多孔的海绵,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每当旱季来临,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会迅速脱光身上所有的叶子。待到干旱季节慢慢享用。当它吸饱了水分,便会长出叶子,开出很大的白色花。据说,它能贮几千公斤甚至更多的水,简直可以称为荒原的贮水塔了。
分布范围
猴面包树原产非洲热带。除了非洲,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诸岛,澳洲北部也都可以看到猴面包树。中国福建、广东、云南的热带地区少量栽培。猴面包树作为这个地球上古老而独特的树种之一,分布在非洲大陆、北美部分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尽管猴面包树并不是马达加斯加所独有,全世界还只有马达加斯加岛还保存有成片的猴面包树林,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名叫非洲猴面包树,它分布在非洲大陆较为干旱的地方,也分布在也门、阿曼和阿拉伯半岛。
品种分类
猴面包树全世界有8个不同的品种,分布在整个非洲大陆的各个角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8种猴面包树全部都能在马达加斯加见到,这8种当中的7种还都是马达加斯加所独有的。
猴面包树的危机
英国《自然·植物》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非洲最大最古老的猴面包树正在经历神秘的死亡事件,而猴面包树是植物界著名的“寿星”,并不会轻易死亡。科学家们现在仍无法确定其具体原因。
猴面包树是地球上最具辨识性的植物之一,也是非洲的标志性树种。它原产非洲热带,又名波巴布树、猢狲木,其树干粗壮无枝,形似柱子,部分树拥有大型中空树干,而果实巨大如足球,是猴子、猩猩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得名。非洲猴面包树是植物界著名的“老寿星”,即使在热带草原那种干旱的恶劣环境中,至少都能活几百年,有的甚至可以存活达到数千年。
罗马尼亚巴比什博雅依大学研究团队此次分析了逾60棵最大、也可能是最古老的非洲猴面包树,以便从生物学和结构角度理解该树为何能长得如此之大。他们提取每棵树的树干的不同部分的样本,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法进行测年。
结果意外地发现,在13棵最古老的树中,有8棵从2005年起或已彻底死亡,或者其中最古老的树体部分已经枯萎;在6棵最大的树中,有5棵也出现这种情况。猴面包树拥有一种环形结构——一般由不同年龄的多个树干组成,这些树干可能融为一体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或保持敞开。封闭的环形结构内部一般包含中空结构——被称为假穴,它是猴面包树所独有的。
就本研究中的最古老的那些树而言,这样的环形结构都由存在了几百年的树干组成,而其中几棵的所有树干都已突然死亡。研究团队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了猴面包树的生存能力,不过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