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曾经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为什么慢慢不
说到中元节,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奇闻网寄快递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时已有,至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果实对种子的感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中元节是如何消失的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不久“文革”开始了,除了,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把它看成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那么,已经有了清明节,何必再恢复中元节呢?
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老北京怎样过中元节
祭祖祭祀五代以内先人。
放荷灯以为先人引路,荷灯又叫河灯,样式很多,普通人家多是在茄子上插蜡,或挖去西瓜瓤,置入油与灯捻,做成简易河灯。
灯会即小孩举“莲花灯”游街。
送羊此说源于沉香救母,沉香劈山后欲追杀舅舅,无奈,只好许其每年中元节赠羊两只,因二郎神和沉香的母亲都(羊),且羊通“祥”,舅舅送羊遂成节俗,但真羊太贵,送不起,多是送面做的羊。
吃七色菜还有吃七种食物之说,古人认为7是生命之数,古代女孩7岁总角,14岁出嫁,49岁绝经,包括人死了也以7为周期停灵送葬,中元节是鬼节,自然要围绕7来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