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探索新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社会认同,合作之树不断开花结果。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许多中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摸索出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第二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共建共享是论坛讨论的焦点之一。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总经理陈奋健表示,他们参与投资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已达1600多个,合同额累计超过585亿美元,在实现自身发展的也造福了当地人民。陈奋健说“中交集团实施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喀喇昆仑公路、马尔代夫中马友谊桥、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塞尔维亚跨多瑙河大桥等项目不仅是精品工程,也成为见证中国贡献的友谊丰碑。被肯尼亚人民誉为‘世纪工程’的蒙内铁路,不仅创造了中国质量、中国速度,也让国际社会见证了中国品质、中国担当。”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航运物流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远洋运输、码头投资、网络布局等方面深耕细作。该集团副总经理俞曾港说,多方融合、模式创新是“走出去”的必然选择。他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经营为例介绍说“以比港中欧陆海快线为例,与传统的经由西北欧全海运通道相比,中欧陆海快线的交货期将减少11天;与全铁路货运班列相比,中欧陆海快线在时间上仅增加4天,但成本方面的优势却无可比拟,成功拉近了中国与东、南欧的距离,打开了由远东至东南欧的第三条通道。”
数据显示,从2009年参与比港私有化到2017年底,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为当地直接创造工作岗位2600个,间接创造岗位8000多个,直接经济贡献7亿欧元。比港的吞吐量也一路攀升,2017年度盈利约4800万欧元,利润增长超15倍。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总经理项兴初认为,通过开展本地化生产、销售和经营,有力推动了企业由简单的产品输出向资本、技术和管理输出转变,有效实现了共建共赢。项兴初说“在越南,江淮汽车创新走出去模式,由直接产品贸易升级为合资合作。2010年3月,由江淮汽车投资51%,越方其他股东投资49%,共同成立了JAC越南合资公司。通过自主建设海外营销及服务网络,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推动‘全价值链’走出去,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核心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服务当地的国家战略,又能让当地的民众切实得到长期的受益。”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一些科技金融企业也瞄准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市场,通过商业模式与技术输出,助力当地实现普惠金融。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俞胜法说“我们寻找跟我们的理念、商业要求、愿景、商业模式比较接近的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去赋能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有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这种模式,以移动支付为切入点,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实现他们的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