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们为它争到头破血流,快递企业又该如何挖
天津申通拥有中国最大的智能分拣工厂之一。这里的机器人智能分拣系统以托盘机器人作为分拣单元,因为橙黄色涂装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黄人”。在2000平方米的作业面积上,这些“小黄人”可以产生3000亿条路径,5分钟的计算量就能媲美首都机场一天航班起降的计算量。驱动“小黄人”不知疲倦地运转的,是它托盘上每一件快递包裹蕴含的数据。
万物互联就在眼前
让时光倒流。1993 年,王卫、陈德军、陈平三位年轻人分别在广东顺德、上海和北京成立了顺丰速运、盛彤实业、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后两者分别是申通、宅急送的前身。当时,他们接触到的快递数据主要是今天送了多少件快递和收了多少快递费。
反观当下的快递数据,落在纸上的越来越少,放在线上的越来越多。快件从产生的第一秒钟就形成了第一条数据,并被即时上传到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标识可以快速实现快递费支付。快递员带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和数据有关的全部业务操作。
从全球可比口径看,中国快递业务量增幅远超其他国家。根据必能宝(Pitney Boes)年度包裹运输指数报告(2016),中国 2016 年快递业务量增幅达 52%,紧随其后的是人口大国印度,其 2016 年快递业务量增幅为 22%。如果没有基于海量数据的信息化应用,处理这样高增速的大规模业务量几乎是天方夜谭。
能够更好反映数据在快递服务中作用的是“双 11”第一单速度的提升。这种提升在快递企业总部云集的上海尤为明显。以菜鸟网络由圆通派送的 2017 年“双 11”第一单为例,订单通过菜鸟网络智能仓配系统,由机器人和流水线根据算法自动完成拣选和包装。4 分钟内商品就被贴上菜鸟网络电子面单从仓库发出,12 分 18 秒后签收成功。
电子面单和智能分单是数据助力快递服务速度提升的主要技术。作为物流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产品,电子面单反映了快递企业在数据采集、录入、传输等基础领域的数据化程度,也为智能分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从 2015 年开始,圆通、中通、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陆续应用大数据智能分单技术,标志着中国快递企业开始使用机器算法和人工智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作为快递数据应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菜鸟网络总裁万霖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企业家高峰对话”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未来十年内互联网科技对物流业影响的看法。“未来十年,物流业的趋势是万物互联,所有的物流要素能够被数字化,能够被连接起来,通过大数据智能和人进行完美协同和全局优化”。
快递服务速度的提升不止体现在电商快递市场上。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6 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2016年,重点城市间快递服务全程时限均值为58.7小时,比 2015 年缩短约 0.5 小时;72 小时准时率为 75.5%,比2015 年提高1.7%。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数据化的快递服务。在数据驱动快件“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背后,则上演着一场接一场的数据战争。
博弈推动进步
2017 年,无论是菜鸟网络和顺丰,还是京东和天天,行业纷争的焦点都是数据,业内外的关注点也聚焦在快递服务所产生的数据上。一时间,快递数据本身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以及数据安全和数据公平等概念在业内开始被普及。
“没有人不同意数据共享,关闭数据端口的做法不太专业。”某快递数据服务商负责人说。
中国快递数据服务发展惊人,并非当下一时而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的推动发展。前述负责人表示,在快递没有与电商形成协同发展的早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快递企业所有。但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快递服务中的权重加码,拥有浓厚互联网基因和天然技术优势的电商平台开始扮演主导角色。
在这些技术优势中,对角色转化起主要作用的是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云计算。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是目前国内公认承载能力最强的公共云平台,仅承担铁路系统12306 大部分余票查询业务一事,即可证明其实力。在价格竞争不断加剧和信息技术代际更迭的双重压力下,快递企业也乐于与阿里云等第三方云服务供应商合作,在降低信息化成本的也便于数据共享。
从菜鸟网络 2013 年问世,到阿里巴巴和腾讯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变革,快递数据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企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快递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也由最初的快递企业独大转向更为市场化的快递企业和电商平台共享。
但在享受数据共享带来的发展成果的,市场化的转变也带来了快递企业的担忧。有快递企业高管认为,由于数据都是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游传导,上游关闭数据的“闸门”,处于产业链条下游位置的快递企业马上就会“干涸”。
对这种担忧,业内有正反两方面观点。支持者认为,快递企业不仅无法摆脱“送货人”的市场角色禁锢,还会因为马太效应而失去对数据甚至对企业的控制权。反对者认为,社会化分工细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电商平台共享快递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将使快递企业术业有专攻,推动快递企业加速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快递数据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政府也开始介入。出于快递服务保障民生和维护寄递渠道安全的需要,特别是实名寄递工作需要以快递数据为基础推进,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预计将在未来进一步强化。
在快递数据的商业竞争中,已经有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成为上游的主要“闸门”;也有以顺丰为代表的快递企业通过深耕各细分行业获得稳定增长。电商平台与快递企业关于数据的博弈不会停止,这种博弈也将成为推进快递数据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主要动力。
双寡头竞争格局已定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网易丁磊的“饭局”和京东刘强东、“新美大”王兴联合组织的“饭局”成为热点话题。相比前者,后者因汇集腾讯系商业人物更受关注—虽然“饭局”由刘强东和王兴做东,但坐在主位的是马化腾。
新零售时代的商业扩张,以商流、现金流、物流数据为增长点。作为物流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递数据的竞争从开场就注定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及其身后关系错综复杂的各种商业力量的角逐。
第三方研究机构星图数据发布的《2017 年“双 11”全网网购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 2017 年“双 11”全网销售额占比中,天猫占 66.2%,京东占 21.4%,两家合计占87.6%,苏宁、唯品会、亚马逊中国等其他众多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之和为12.4%。将销售额转化为快递业务量,电商快递的市场格局也与此相似。
在电商快递产业链上游,阿里巴巴和京东(腾讯)双寡头存在的市场比电商快递市场本身的竞争还要激烈。如果没有颠覆性技术突破出现,其他市场参与者基本没有后来居上的机会。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代际更迭迅速,且易被网络规模效应放大,双寡头一直加大投入,核心目标是用户数据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维持市场优势地位。
围绕快递数据而产生的纷争正是双寡头竞争的副产品。有数据产品开发从业者对记者表示,包括快递数据在内的大数据商业应用的真正目的是找到统计特性中的必然事件,预测商业发展趋势,在商业竞争中先发制人。
“能获得的数据量越大,能挖掘到的价值就越多。‘有规律的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出现的条件下,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统计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偶然中包含着某种必然”。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 - 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 nberger)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是 每天早上起来想一下,这么多数据我能用来干什么,这些价值在哪里可以找到,能不能找到一个别人以前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想法和思路是最重要的资产。大数据对于服务业来说不仅仅是效率,更多的是创新,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想法,来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让经济更好地发展。
“数据是信息时代的核心市场资源。”国邮智库专家、永驿物联智库创始人邵钟林说。对于快递数据竞争,未来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一直缺位的法律法规或标准体系建设。邵钟林对记者表示,快递企业和电商平台在数据共享上的认识分歧,说明目前我国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市场主体间关于数据如何共享、收集、分析和运用,仍存在很多法律空白。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寄递渠道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双寡头竞争格局的形成将促使政府加大对数据领域监管的力度。加快相关法律法规或标准体系建设,可以使政府监管的有形之手将快递数据的应用与开发由最初的商业市场自发运转转向政府主导的规范统一,安全、便捷地服务民生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