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名义上是小组,其实是委员会

快递公司 2019-11-15 10:22www.guomeikuaidi.com快递公司电话
  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刘宝红

  团队协作是管理的精髓,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公司名义上是团队协作、是小组,其实是委员会。

  从表面上看,委员会和小组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职能以团队方式工作,但本质却大不相同小组有团体目标,目的是形成合力;委员会虽说也有集体目标,其驱动因素则主要个体目标,更注重分权和制衡。相对而言,小组是合作关系,委员会是竞争关系。这两种关系也会延伸到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比如供应商关系敌对的企业,其内部文化往往以竞争关系为主;内部是合作文化为主导的企业,其供应商关系往往更加和谐。有些企业苦于跨职能协作进展缓慢,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误把委员会当成小组,结果越是推进团队协作,跨职能之间的协作越差。比如在很多公司,设计、质量、采购三大职能共同管理供应商,都叫供应商管理小组,虽然看上去都是团队协作,但两种不同的做法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是供应商管理小组,就像笔者十多年前在硅谷参加的供应商行动小组一样,有明确的小组目标,比如质量、成本和交期,而且落实到每个组员的绩效考核上,整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为这些共同的目标迈进。组长可以来自采购,也可以是设计、质量。尽管大家的职能目标不同,但小组目标一致,而且小组目标高过职能目标,这样当职能目标和小组目标冲突时,小组内部就可协调解决。这时候,小组就形成跨职能合力,督促、帮助供应商改进,以达成质量、成本和交期各方面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互为资源,各职能以发挥服务功能为主,1+1>2。比如质量和设计成为采购的助手,共同推动设计优化、生产工艺优化,推动更高层次的降本。

  第二种虽说也是供应商管理小组,其实是委员会的操作方式小组由技术、质量和采购的代表组成。之所以是“代表”,就是代表各自的部门,确保自己部门的利益不受损害。表面上他们有团体目标,比如提高供应商的整体绩效;实际上团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大家的绩效考核上,驱动大家的仍旧是本职目标,比如质量对质量目标负责,采购负责价格,设计来把技术的关。结果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组只是构建一个正式的内耗平台,确保一个职能做事时不以牺牲另一个职能为代价,对外形不成合力来管理关键供应商。在这种组织下,小组成员互相制约,各职能以发挥监督功能为主,1+1<2。比如在这样的公司,质量和设计成了采购的婆婆,他们的精力不再放在帮助采购推进设计和生产工艺优化,而是监督采购在谈判降价时不要牺牲质量。质量的一票否决权,就是把职能目标极端化的表现。

  企业的初衷大都是建立第一种的小组,但为什么却成了第二种呢?笔者认为这跟权力是如何制衡的有关。

  在小组形式下,小组有主导职能,主导职能是由自己约束自己。比如笔者以前做供应商业务经理时,全面负责供应商的绩效,包括成本、质量、交期、服务、新产品开发等。作为供应商管理小组的组长,供应商业务经理主导供应商选择,理论上可以为了价格牺牲质量,但他很少会这么做。为什么?因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他是第一个站在高层面前解释的,是第一个挨板子的,尽管具体的事儿是由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来解决。在供应商管理小组里,供应商工程师是业务经理的资源,但业务经理对工程师的结果统筹负责。这个主导职位的绩效考核是由一些相互制约、表面上看甚至相互矛盾的指标构成。这些指标不能取舍,只能平衡,而平衡者就是这个主导职位,即供应商业务经理。也就是说,虽然供应商业务经理看上去权力很大,但相应的责任也很大。很大的权力与很大的责任相匹配,形成平衡,这种平衡和制约是内在的。

  委员会形式正好相反。委员会表面上有共同的目标,其实更多的是各自代表各自部门的利益,确保本部门利益不得受到损害,部门利益高于团体利益,尽管委员会打得是团队的旗号。虽说委员会也有主导职能,但对主导职能的约束是外在的,来自别的职能。这就相当于小孩子做作业,家长负责督导。当孩子没有能力自我约束、还不懂事的时候,外在约束(监督)可以;但等孩子长大了、有能力自我约束的时候,这样做反倒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表现为磨洋工、作业潦草等。在有些公司,管理层担心采购经理权力过大,就把寻源与定价分开,由两组人来进行。质量、技术和采购之间更是互相制衡。如果从业者是些“小采购”,判断力有限,这种外在约束OK;如果从业者已经是“大采购”,这种做法只是约束了从业者的发挥。

  外在约束下,每个职能都以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主,容易形成单一指标驱动的情形,比如采购以价格至上,质量有一票否决权,设计考虑的只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单一指标驱动下,依赖外在约束,其实也让这些职能更加不负责任。这就如督促小孩子做作业,你越督促,他越不认真。相反,如果你给他权力,也给他责任,小孩子反倒更加负责。,相对于内在约束,外在约束看上去更直接、“安全”,其实是一种更高成本的制约方式,增加了内部的交易成本,这里的典型就是国营企业。在市场机制下,一个职能存在的唯一原因是有内外客户的需求,即服务职能;在国营企业,一个职能的存在往往是为了监督另一个职能,即监督职能。说白了,就是给别的职能制造麻烦。结果呢,在国营企业你很难做点什么坏事看上去做不了,其实还是做了不少;好事呢,的确是做不了——在各种职能的层层“把关”下,要做点好事比登天还难,结果就是国企失去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跟国营企业实在没多少关系,在真正市场化的领域尤其如此。

  在很多企业,人们不理解小组与委员会的区别,误把委员会当小组。或者说,本意是冲着小组去的,结果却建成了委员会。本来是旨在推进团队协作,结果是适当其反。这需要从绩效考核、权力制衡等方面来调整。(作者系西斯国际执行总监)

本文同期刊载于7月31日《现代物流报》第A6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