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合伙人何文:如果日本零售是3.0,中国还在
快递公司 2019-11-10 10:29www.guomeikuaidi.com快递公司电话
第一物流全媒体7月24日讯(微信156nes ) 2009年,我还在中粮投资部,那时候,行业内很多投资人就在说“便利店是一个风口。”尽管业内的呼声不减,但实际上便利店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几年之后,2012-2013年,当时我在联想控股做投资并购,发现投资圈对便利店的关注也一度升温。 从这些年投资圈的关注情况来看,便利店一直都是一个被看好的方向。随着新零售的话题被不断讨论,便利店也再度成为投资创业领域的热门主题。 现阶段,很多资本都在关注便利店。那么,对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来说,便利店是不是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便利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历的发展阶段,对于中国而言是不是一种必然? ,未来零售的格局将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和特点?哪些业态会是终极格局里的组成部分?哪些业态会慢慢衰落?便利店是不是一个终极的业态?除了便利店以外,零售行业还存在哪些机会?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几位合伙人前往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进行了零售行业的调研,调研对象包括上引水产、7-Eleven、罗森、全家、高岛屋百货、永旺集团。 7-Eleven的零售逻辑 所谓新零售更多是一个概念,不存在实质上的新零售。零售这个古老的行业一直存在,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 从日本的发展经验来看,电商和便利店之间,阶段性地呈现此消彼长关系,但近期又开始融合,很难说谁一定比谁更先进。 以日本为例,乐天电商一开始发展迅猛,像7-Eleven这样的便利店连锁,曾和中国的许多零售企业一样感到焦虑。 ,7-Eleven利用强大的根基,凭借自身对供应链的掌控,做了很多自我创新,进而遏制住了乐天的发展势头。后来,乐天在日本的发展势头并不如淘宝在中国迅猛,因为7-Eleven这样的便利店非常强大。 具体来说,7-Eleven、罗森、全家三大便利店零售企业,占全日本便利店数量的80%-90%,他们不需要通过专门的咨询公司去做市场调研,他们已经触及到了日本零售最核心的数据。 仅仅是7-Eleven一年进店就有70亿人次,按照每人一周2次进店计算,日本每年有7000万人造访过7-Eleven门店。对于头部零售企业来说,他们近乎能够触及到所有的消费者,把所有顾客数据列出来就是最全的零售大数据。 他们也会有很多自有品牌,属于贴牌商品。贴牌商品从一开始就有庞大数据的支持,有自己的渠道和供应链,不需要额外的市场调研和推广费用,所有终端都是其推广点,所以能够将成本控制在最低,从而以更高的性价比去销售。在这层意义上,这些零售巨头已经实现了F2C(从工厂到消费者)。 我个人认为7-Eleven有三大核心竞争力。自有商品是7-Eleven的第一大竞争力。在7-Eleven的供应链里,有180多家专用工厂,数量是罗森和全家的好几倍。 这些专用工厂与7-Eleven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也就是说,7-Eleven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开发很多商品。目前7-Eleven的自有商品数量能占总销售额的60%左右。 我们与7-Eleven的CIO(首席信息官)碓井诚在日本做过深入交流。碓井诚在1978年就进入7-Eleven集团工作。 在任职的近30年时间里,他主要从事业务改革和系统革新这两方面的服务和推进工作。碓井诚出过一本书,名为《制造型零售业7-Eleven的服务升级》。 在中国已经是买方市场,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按照碓井诚的理论,买方市场的下一个阶段是价值共创性市场。意思是说,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力量会得到更好的平衡。 便利店等终端渠道应该更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去提供产品服务。以前为十个人提供一种商品,现在恨不得为一个人提供十种商品。每个人的需求都有细微差异,通过差异化的商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是日本的零售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 7-Eleven的第二大竞争力是鲜食类商品,类似关东煮、饭团、寿司。这一类商品的毛利最为丰厚。理论上,零售便利店中鲜食类商品的占比越大,整个店的效益就约好。 7-Eleven 这类商品销售占比能达到40%以上。7-Eleven去年在全球的净利润有一百多亿人民币,总部一共有8000人,人均贡献净利润近120万人民币,远远超过罗森和全家,头部效应非常明显。值得注意的是,7-Eleven人均创造利润和阿里巴巴处在同一水平。 第三大竞争力为IT信息系统,这是7-Eleven最强大的优势之一。很多人理解的信息系统只是一套管理软件,但实际上,在整个链条中,这套信息系统打通了从终端门店到上游厂商的每一个环节。对于传统便利店连锁而言,供货商对货物加价然后卖给加盟商。 ,在7-Eleven的系统中,所有的加盟店都被信息系统所覆盖,没有中间环节,采购直接对接厂商,没有任何加价。如此一来,便实现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最强竞争力。 ,要落地这套信息系统并不容易,并不是每个厂家都能实现加盟店的订单直接流转到供应商那里。7-Eleven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研究这套系统。 总体说来,7-Eleven的三大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7-Eleven对自有商品、鲜食类商品供应链的高效管理,与它的IT信息系统直接关联。 如果拿中国和日本零售行业的现状来比较,不难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和日本相比,中国的零售便利店,无论是日销产值、单店日销,还是整个模式,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日本的零售便利店已经发展到了3.0阶段,中国还处在1.0阶段。 中国零售便利店的信息化和盈利模式都与日本存在很大差异。在今后的时间里,中国零售便利店会先经历盈利模式的进化,进而经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升级。 在中国,大部分零售便利店的盈利模式并不是跟加盟商进行利润分成,而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把货卖给消费者,做大规模,去拿供应商的返利。这种模式相对粗犷,会慢慢转变,与日本零售店的盈利模式接轨。 ,中国零售便利店的信息系统普遍落后,信息流还没有打通,还有很漫长的的路要走。,中国零售便利店的鲜食商品占比太低,供应链基础相对薄弱,支撑不起更高的毛利水平。 潜在的零售创业机会 我们今天看到,便利店是确定性的机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业态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别。社区生鲜店则有所不同,日本生鲜店与中国生鲜店存在差异,因为消费习惯有差异。 但便利店相对容易标准化,中国和日本的便利店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业态基本集中在商务区、学校、医院等。 现阶段,中国的便利店零售企业,最终对标的应该是7-Eleven这样的企业。对于终端门店,无论是加盟还是直营,一定是强管控型,信息系统、资金流、商品、品牌都由企业来控制,这是一个终极标准。 在过去,中国有很多区域型便利店企业,它们先通过少量的直营店,慢慢发展加盟体系。 做得好的企业,比如广东的美宜佳,它算是中国最大的便利店企业,现在有一万家店,在便利店百强榜单里排名第一。 ,很多北方人可能没有听过这个便利店品牌,因为它的区域性特征,其布局主要集中于广东。尽管它有很多加盟店,其加盟体系也是强管控的,对终端门店的影响力较大,相较于7-Eleven还是要微弱一些。 美宜佳在广东花了20年时间才做到一万家店,零售门店的区域扩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个区域都有一些发展较好的零售便利连锁,福建有“见福”;山西有“唐久”;西安有“每一天”;内蒙古有“安达”;这些连锁都至少有几百家门店。 现在很多B2B的SaaS平台,动不动就号称有几万家门店,显然这种说法是夸大的。他们对门店的掌控力度很弱,而且门店的商品可能不到10%从他们这里购买。对于零售便利店而言,最终的结局是殊途同归,7-Eleven是一个理想的标杆。 便利店的本土扩张路径 为什么说今天便利店又成为了一个风口?主要的逻辑在于,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和日本相比还相对落后,一线城市的便利店还有升级的空间,可以对标7-Eleven进行自我革新。 7-Eleven和全家在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深耕了许多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合适的开店位置是有限的,所以7-Eleven门店数量的增长速度会受限。 在今天中国的一线城市,如果传统零售便利连锁企业效仿7-Eleven的打法去扩张,效果不见得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广东的美宜佳这样的企业,代表了中国本土便利店的打法。在扩张的过程中,对每一家店的要求不如7-Eleven那样严苛,保持数量上的扩张速度,先把达到一定规模和体量。 基于良好的现金流,以及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然后再尝试慢慢升级供应链,逐步升级仓配体系,精细化运营单店的产出。这种打法在中国更容易成功。 对所有的零售便利连锁企业来说,规模是最大的天花板。如果不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意味着竞争力难以建立,信息化升级更无可能。在单个城市,较大规模的门店数量是支撑配送体系的基础。 一个城市,至少要有300-500家门店,才能形成区域性竞争力。便利店连锁的扩张战略,通常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打,不能一下子铺到全国。只有先把特定城市吃透,才能把物流体系建立起来。 在很多地方城市,7-Eleven这样的外资零售连锁也很难渗透。以温州为例,十足便利店以温州为基础,在几个城市有1700多家门店,经营了小二十年。十足便利店在温州地区非常密集,大多数好位置都已经提前占有。 这些地方,巨头们很难进来。二线城市的竞争不如北京、上海那样激烈,日销水平可能略低于一线城市,但节省的租金成本更多,利润可观。巨头聚焦于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在二线城市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展开竞争。 在这些城市,企业不用正面与巨头冲突,如果7-Eleven有80分的水平,本土零售企业在扩张时的单店水平只需要达到60分即可,略高于传统夫妻小店就能扩张。像十足便利店这样粗放的打法,也值得推崇和借鉴,就像游击队一样,从二线城市入手,快速扩张。 无人便利店vs自动售货机 无人便利店是一种新的尝试。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布局线下无人便利店的,也能看到很多创业公司的积极探索,从而推动形成了新一波的投资创业热潮。理论上,无人便利店希望以技术手段来降低人力成本,降低房租,从而实现零售效率的提升。 事实上,近期阿里巴巴旗下被密切关注的无人便利店,并不是真正的无人。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发现,其无人模式主要是指无人收银。在其几百平米的店内,一共有十几个业务员在维持现场秩序。 除了阿里旗下的无人便利店,被广泛关注的还有缤果盒子为代表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现场无运营人员。,我认为无人便利店本质上只是一种升级版的自动售货机。和传统的自动售货机相比,它的体积更大,消费者可以进去逛逛。 但它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在一个密闭无人的空间里,天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鲜食类商品便是无人便利店难以操作的,因为鲜食类商品天然需要运营人员在现场管理。比如7-Eleven常见的关东煮,在便利店里需要由专门的运营人员包好。如果让消费者自己去弄,购买的意愿会降低。 但如前文所述,鲜食类商品的毛利最高。纯鲜食类商品无人便利店做不了,只能切入半鲜食类,如面包。,因为没有店员在现场管理,天气热而造成的自然损耗很难控制。对于传统零售店来说,每到下午,就是鲜食类商品促销的时候。如果没有这种促销,商品的损耗会很大。 ,无人运营会带来很多消费体验上的问题。付款环节要保证能够正常结算,这个过程中,对消费者而言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目前,据我们所知,很多已有的无人便利店,不能一次进入太多人,都是挨个进去,先前进去的人在支付结算完成之后,离开门店,然后让新的人进来。 今天我们看到的无人便利店,不能同7-Eleven去对比,因为二者的收入成本结构完全不同。这也注定了无人便利店的毛利水平,肯定达不到7-Eleven的水平。相比传统便利店,无人便利店的日销水平也低了很多。 与传统无人售货机相比,无人便利店的商品类别更多,收入可能更高。,在小区内找到这么一个合适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难度。 从历史经验来看,无人售卖机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日本和西方广泛存在。,我们并没有看到过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无人售货机企业。无人模式,意味着运营难度较低。这也意味着,进入的门槛较低。不同场景中,无人售货机的产权可能属于不同的业主。理论上只要我有地方,自己买一台机器就行。 ,无人便利店有利有弊,目前还不好评判其能否成功,还需要更为详细的成本结构数据去验证无人便利店的商业模式。 (作者系春晓资本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