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亿万豪”终身难忘的沧桑往事(第三辑

快递公司 2019-10-30 07:37www.guomeikuaidi.com快递公司电话
  物流是个江湖,既出豪杰,也出豪富。与富豪榜上大部分的“家族”富豪不同的是,物流行业的登榜者,几乎清一色都是白手起家的。如此,刘武如此,王树生如此,黄远成、李东军、陈德军、付长明、李艳归、喻渭蛟、王振华、、刘用辉、、周国辉、官金仙、黄武学、徐冠巨、薄世久、杨志平、李浪……这一个个如今如雷贯耳的物流大佬的名字的背后,其实都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奋斗艰辛,沧桑往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都只记得他们获得成功后的光鲜与豪迈,淡忘了曾经的执着和感动。

  第一物流网汇集整理了中国物流行业迄今为止最为知名的二十位“亿万壕”的沧桑往事,供大家细细回味这些正在远去的历史。

  财富人物陈德军 畅通快递创始人

  财富峰值 60亿元 (2014年胡润百富榜第324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陈德军上世纪70年代生于浙江桐庐的一个偏僻山村,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这让年少的陈德军过早的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他和母亲、妹妹靠几亩田种茶叶、养猪为生,每年的收入只有几百元。

  为了改善家庭条件,1985年,15岁的陈德军初中毕业后,辍学去做了木匠学徒工,每天挣1块钱,每月30元工资全部拿给母亲补贴家用。在外打工的日子,也让陈德军的眼光逐步开阔起来,他决心“要走出去看看”。

  后来,他和妹妹先后到杭州的一家印染厂打工。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陈德军不安的心又躁动起来。其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多人都靠做生意赚了钱。陈德军注意到干装修能赚钱,他决定凭借自己的木匠手艺做装潢生意。谁知,真正干起来才知道,由于年轻又没有经验,他根本揽不到像样的活计,甚至还被骗--好不容易干完一项工程,等到结款的时候,工程老板却卷款逃跑了。

  半年的辛苦,不仅没有赚到钱,把自己打工的钱都投了进去,还欠了近三万元的工人工资。那晚上,陈德军晚上蒙着被子痛哭了一场。后来陈德军又开了家服装店,结果又亏进去一万多。此时的他,真是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此时,同跟陈德军在印染厂打工的妹妹已经嫁人,并且两口子已跳槽进入了一家快递企业打工。1993年,两人觉得快递业有利可图,就决定跳出公司,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买了呼机和自行车,成立自己的快递公司。见哥哥赔了钱无事可做,妹妹邀请陈德军到自己的公司来帮忙。这家企业,就是申通快递的前身。

  勤奋诚信赢客户

  公司初期,没有业务,几乎半个多月无人问津,又没有钱做宣传。于是,陈德军决定和妹夫出去宣传拉业务。在当时,想要说服别人把快件交给一个打工仔似乎比登天还难。

  这时陈德军想到在一家公司当经理的老乡,决心一试。见到这位老乡时,正巧他们要派人去邮局寄几份快件去宁波,陈德军请求把这些快件交给自己送达。老乡担忧地说“要是弄丢了怎么办,这可是我们的重要资料。”陈德军当即写下保证书“如若快件丢失,愿意在该公司白干一年。”

  拿到快件以后,陈德军直奔火车站,买了最早一班去宁波的火车票,直接将快件送达收件人手上。“真是比邮局快多了。”自此,那位老乡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并介绍了不少客户给他。陈德军凭借他的负责、讲信誉,收费相对又低,通过客户的口碑效应,公司的业务渐渐多了起来。

  后来,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1994年,陈德军将业务拓展到了上海。初到大上海,人生地不熟,但凭着他的聪明和这些年的工作经验,陈德军买来一张上海地图作为向导,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到火车站接货,再背到代理点分拣,然后骑自行车一份一份分送到目的地。不到半年时间,陈德军居然用破了10张地图,上海大街小巷的地理位置也烂熟于心。

  随着上海公司业务量的逐渐增大,1996年,陈德军将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成立了上海盛彤实业有限公司,并注册了“申通”商标。其后,申通很快在松江、金山、南汇、闵行等地建立了19个分公司,服务网点覆盖整个上海,随后又在南京、北京、广州、天津、西安、武汉等各大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和服务网点,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各大城市辐射的局面,使“申通”快递遍布全国,织就了一张庞大的“申通网络”。

  民族品牌国际梦

  目前,申通已经成为民族快递响当当的品牌,但陈德军明白,面对逐步放开的国内快递市场,申通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升级为国际品牌并打入国际市场。于是,申通力图通过合资来扩大经营,在先后与美亚快递、中外运的合作流产后,申通也逐步成熟起来--谋求上市,寻求国际资本。而目前,申通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涉足电商、海淘市场等一步步发展壮大自己。可以预见,其发展后劲还是非常强大的。

  财富人物喻渭蛟 圆通速递创始人

  财富峰值 70亿   2014胡润百富榜第264位

  被逼转行做快递

  说起来,喻渭蛟和陈德军是同乡--同是浙江桐庐人,其妻和陈德军还是同学。但要比起创业历程来,喻渭蛟似乎比陈德军要顺利一些。

  出生于1967年的喻渭蛟,19岁时赴杭州打工,靠做木工讨生活。靠着自己的勤奋和热情,组建了自己的装修公司,起初也干得风风火火,日子还算滋润。如果不是承接工程亏了本,恐怕喻渭蛟也不会涉足快递业,也就不会有圆通。

  1997年,喻渭蛟的装修公司因为三角债亏损了180余万元,令他元气大伤。

  转行!在经过艰难的抉择和市场考察后,喻渭蛟把目光转向了快递业。其时,也正是快递“桐庐帮”集体创业的开始。

  2000年,喻渭蛟怀揣着借来的5万元到上海“闯荡”--注册了上海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回忆创业初期,喻渭蛟的妻子张小娟坦言“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最初的时候,他们搞快递靠火车托运。她自己每天凌晨到火车站接货。将一份份商务文件和一个个“小包裹”分拨后,几个人一起用自行车或摩托车载货,在高楼林立的大上海串街走巷,把快件准时送到客户手中。“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半夜不到12点睡不成觉。”

  也许,正是靠着浙商所共同的特点--精明、勤奋、诚信,圆通公司逐渐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喻渭蛟并不太愿意回忆创业的艰难“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轻松松的,你去问问那些创业的人,谁没有几斤眼泪?”

  理念领先行业

  真正使圆通业务得以大发展的,还是他一系列创新举措。2001年,喻渭蛟做了一个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举动--双休照常营业。“广东、深圳做外贸的人周末都不休息,但那时,中国所有的邮政公司周末都暂停营业,这个时间差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果然,一年的时间,圆通的业务量猛增。随后,圆通成了快递行业首家全年无休的企业。

  2005年,圆通有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与阿里巴巴合作,成为淘宝选中的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这个在当初因为利润太低而遭到反对的决定,日后给圆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量--在三年时间里,圆通为淘宝送出的快递件数从2000件暴增到28万件。

  发展越快,喻渭蛟的想法越多。2007年,他去UPS考察后,“我对快递业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于是,他又开启了新一轮改革--改造公司管理流程。“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推倒重来。”2009年,圆通与IBM合作,投入8亿元,建立开发以金刚核心业务系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平台。

  再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喻渭蛟开始买飞机,成立航空公司。而朝着航空方向的努力,也正是圆通与其他快递企业最不同的一点,也为其未来的发展蓄足了力量。

  财富人物李艳归 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财富峰值 不详   估值约12亿

  说起李艳归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

  李艳归1953年出生于岳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务过农、学过徒、当过厂长、做过国企老总,后来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市建设局局长的岗位上。

  堂堂一位局级干部,为何又会选择下海经商呢?况且当时李艳归已过不惑之年?“可能是我的忧患意识多一点吧。”他这样解释1995年从局长任上的辞职之举。

  当时,决定做不锈钢贸易的李艳归,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投身物流。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不久,岳阳的不锈钢市场还处于解冻期,乍暖还寒,市场环境并不理想。他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资金,他就将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缺乏人才,他就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凭着一股永不言败的韧性和勤奋敬业的拼搏精神,李艳归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诚信,是李艳归至死不渝的追求。他的公司连续5年被银行评定为AAA级企业,成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凭借诚信、负责的良好声誉,岳阳东方不锈钢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湖南省钢材贸易行业的佼佼者。创业第3年,公司年销售额即超过亿元。

  1999年,李艳归进军长沙,开始构建钢材市场。选择天心区大托镇建钢材市场显示了他超人的胆略。当时的园区还是一片荒芜,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李艳归凭借自己超前的战略眼光,举资十亿元,开始进行第一期780亩的规划。 借助长株潭中心地带的特有优势,一力物流园区一期工程获得了成功。

  在他的带领下,一力股份已分别在长沙、苏州、武汉、岳阳构建起物流网络体系,并实行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品牌化发展。

  多年的不懈努力,李艳归和他的一力创建了开发和运营现代物流园区的成功模式,铸造出“一力物流”强劲的品牌影响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