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

快递公司 2019-10-29 07:58www.guomeikuaidi.com快递公司电话
  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

  2014年,我国物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积极调整应对,加快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一)《中长期规划》发布,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2014年6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9月12日以国发〔2014〕42号文正式发布。这是继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又一个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多次考察物流企业,对物流业发展作出重要讲话和批示。此次出台的《中长期规划》,把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物流业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提出三大发展重点、七项主要任务、十二项重点工程和九项保障措施,抓住了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发展方向,是指导我国物流业“新常态”下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

  (二)增长速度高位趋稳,需求结构稳步调整

  总体运行温和增长、质量提升。预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将超过210万亿元,可比增长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超过3.4万亿元,可比增长9%左右,两项指标增速与上年相比均小幅放缓,但仍高于同期GDP增速,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将超过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增速延续小幅回落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7%左右,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中国物流景气指数全年处于55%上下区间波动,物流运行总体趋稳。

  需求结构深度调整。钢铁、煤炭、水泥、有色等生产资料物流需求增速进一步放缓,进出口贸易依然疲软。全年铁路货物周转量预计下降6%左右;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同比分别回落4.1和3.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高,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消费品物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增速超过30%。冷链物流需求规模预计1.05亿吨左右,增速在18%上下。以服务电商为主的快递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业务件量达140亿件,同比增长52%,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快递业第一大国。

  (三)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市场主体趋于集中

  资本介入力度加大。电商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地产、冷链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京东商城、阿里巴巴上市带动物流概念升温。宅急送等快递企业获得资本投资,启动差异化战略。普洛斯获得中资财团投资,继续巩固领先地位。平安不动产、中信产业基金、复星集团等产业资本加大物流地产投入,万科等房地产企业进入物流市场。《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办法》发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和经营。

  技术推动行业变革。物流企业纷纷“触网”。中外运推出“海运订舱网”,进军物流电商领域。好运宝、好多车、车旺等一批车货匹配APP系统受到资本热捧,集中上线不下50家。大数据平台发力。菜鸟网络精准预测“双11”快递业务情况,缓解高峰期爆仓压力。“以机器替代人”的趋势日益明显。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设备、智能物流设备等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进入快速发展期。京东商城“亚洲一号”正式启用,分拣处理能力16000万件/小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市场集中度稳步提升。截至2014年底,我国A级物流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5A级企业近200家。《2014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中,第50名物流业务收入为22.4亿元,入围门槛比上年提高2.1亿元。快递、电商、零担、医药、物流地产等细分物流市场品牌集中、企业集聚、市场集约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在公路零担市场,卡行天下、安能物流等加盟型网络依托资本和技术优势,集聚了一批小微物流企业。卡行天下加盟网点增加至1300家,安能物流网点增加至2000家,货运市场集约化步伐加快。

  (四)平台整合、产业融合,经营模式变革创新

  平台思维改变传统模式。园区基地平台、公路货运平台、电商物流平台、物流金融平台等风起云涌。传化公路港、林安物流、宝湾物流等园区经营企业加紧连锁复制,编织园区资源、信息和服务平台。“三通一达”联合组建峰网投资平台,抱团深耕产业链。“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金融物流风险管控引起关注。国家物流公共平台受到重视。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信息互联对接。

  产业联动融合走向深入。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产业合作层次从运输、仓储、配送业务向集中采购、订单管理、流通加工、物流金融、售后维修、仓配一体化等高附加值增值业务,个性化创新服务拓展延伸。企业凭借自身优势跨界经营。零担快运企业凭借网络优势推出快递业务。快递企业凭借客户优势进入电商、冷链和O2O市场。合同物流企业凭借资源优势承接客户外包服务,从单一的物流服务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各种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热点。在公路货运领域,车货匹配平台整合货源和车源,引入货运“淘宝”和“滴滴打车”模式。易流科技推出“云平台”模式,整合社会车辆超过30万辆。在快递电商领域, “网订店取” “智能快递箱”等配送模式得到推广,快递业务趋向 “定制、精准和安全”的体验式服务。在仓储园区领域,中储股份与普洛斯建立合资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外高桥物流中心推广监管新模式。专业性的快递、电商、冷链物流园尝试建立产业生态体系。在合同物流领域,宝供物流发布“四轮驱动、两翼齐飞”发展战略,打造互联网时代新模式。在铁路货运领域,随着铁路货运改革,全国铁路4000多个营业站敞开受理零散货物,日发送货物超过7万吨。电商班列、高铁行包等新兴业务受到市场欢迎。

  (五)渠道下沉、海外布局,服务网络纵深发展

  网络渠道加紧深耕细作。德邦物流在全国开设直营网点5200余家,全年网点增长近千家,继续向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延伸。日日顺物流在全国2800多个县建立了物流配送站和17000多家服务商网点,逐步形成大件商品送装一体化的服务网络。顺丰速运启动快递下乡计划,业务覆盖的县级市或县区已超过2300个。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拟投资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京东推出“先锋站”计划和“村民代理”模式。据统计,2014年农村新增快递网点近5万个,农村包裹超过20亿件。社区物流服务深入推进,解决“一公里”问题。

  国际物流市场面临新机遇。跨境电商迎来爆发期,海外物流布局成为重点战略。阿里巴巴、顺丰、圆通等电商、快递企业与境外快递邮政企业合作,开辟全球物流市场,试水跨境电商和物流业务。中邮速递推出“中邮海外购”,打造跨境电商转运平台。中远集团为天猫国际跨境电商业务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各类企业看好跨境电商业务,“海外仓”建设吸引大批资金。与此,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等大型物流企业继续保持工程物流领域的优势地位,跟随国内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在港口、园区等物流战略资源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六)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区域物流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加强互联互通。全年公路水路投资增速高达9.2%,其中公路投资预计增长11.4%,铁路全年预计完成投资8000亿元。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仍是地方政府支持重点。传化公路港推出“智能公路港”模式,在青岛、天津等地兴建公路智能网络平台体系。“一带一路”战略受到全球瞩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成效。国际货运班列加快整合,西、中、东三条中欧铁路通道加紧建设,预计全年将开行300列。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开始起步,优化区域物流通道网络布局。安吉物流、长久物流、中铁特货等企业积极推进汽车铁路物流和滚装物流发展。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航线实现首航。甩挂运输、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有新的进展。“无水港”“无轨货场”“虚拟空港”“卡车航班”等新的物流组织方式促进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

  区域物流一体化加速。按照区域发展战略要求,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京津冀三地签署多项物流合作协议,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启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广东、天津、福建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郑州、武汉多地启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完善物流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七)政府重视行业发展,治理环境持续向好

  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发布的各类物流标准超过800项。物流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全国已有470多所本科院校、10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已有30多万人取得相关物流资格证书。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获得多部门支持,政府和协会积极探索专业物流领域信用建设。物流安全引发社会关注,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启动,危化品货物运输加强管理,强化重大风险源报备制度。国家提出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物流业减排压力加大。多地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物流和快递用车成为支持重点。

  物流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有关部门发布一系列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国家发改委支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诚信建设,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工程已完成前期设计;交通运输部重视物流通道建设,继续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和城市配送便利通行工作,积极推进车型标准化;商务部继续开展城市共同配送示范试点,商贸物流标准化、电子商务与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工作启动;工信部加强物流信息化引导,开展物流供应链推进工作;邮政局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简化快递资质审批。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加强政策协调,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有望加强。《中长期规划》发布后,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政策落实,《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明确了五个方面、62项重点工作任务的牵头部门以及具体目标和完成时限。

  总体来看,2014年我国物流业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总体运行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我们也要看到,物流整体市场环境较为严峻,企业经营仍然困难,产业间合作还有很大空间。中物联监测的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持续走低,地方保护、不正当竞争、诚信体系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资金短缺、人才短缺问题难以缓解,创新驱动的内生机制还没有建立,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与此,国家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有待落实,物流企业审批多、收费高、行路难和税负重等问题还没有实质性改善。这些都对物流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015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物流业面临的形势来看,正处于产业地位的提升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形成期和物流强国的建设期。

  《中长期规划》明确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地位,也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物流业只有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通过调整市场结构、转换经营模式,加快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才能取得应有的产业地位。

  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是《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需要物流需求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也需要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网络化以及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是物流大国但不是物流强国,成本高、效率低、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支撑度不足,诚信、标准、人才、安全、环保等“软实力”不强,尚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们要充分认识物流业发展“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的趋势。

  从物流需求看,随着消费对经济贡献增大,消费需求将成为主要推动力。以终端消费者为对象,个性化、多样化的物流体验成为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企业物流需求加快向供应链延伸,专业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成为增长点。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物流和社区物流潜力巨大。

  从发展方式看,随着增长速度放缓,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成为市场衡量标准。物流企业更加注重服务体验和解决方案,稳步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企业联盟合作成为常态,产业融合加快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

  从内生动力看,随着市场竞争层次的提升,整合与创新助推转型升级。企业流程再造、兼并重组、联盟合作更加普遍,功能整合、组织整合、信息整合和平台整合充分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成为发展新引擎,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才能引领企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从外部拉力看,随着市场开放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资本和技术驱动力度加强。更多的外部企业将携资本优势跨界进入物流市场,依托互联网经济的新模式改变原有的游戏规则,物流市场格局将加快调整,加速洗牌。

  从资源要素看,随着各类资源要素全面紧缺,物流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物流用地落实难,仓库租金仍将延续持续上涨态势。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企业“员工荒”现象加剧,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企业加大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投入,资金压力加大。对存量资源的调整和增量资源的优化大有文章可做。

  从基础设施看,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进入新阶段,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初步成型。铁路运能进入集中释放期,原有运输格局加快调整。“五纵七横”公路网和“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物流节点初具规模,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后发优势明显,对行业发展的“硬约束”逐步消退。

  从环境约束看,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绿色低碳物流成为趋势。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加强,还将出台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的约束力加大,倒逼绿色低碳循环物流体系建设。

  从政策调控看,随着《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机制逐步完善,物流业政策环境将趋于宽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这些趋势表明,我国物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物流业将逐步从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集约式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变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整合发展、创新驱动,逐步释放发展潜力。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对策。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开发个性化、体验式服务,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新市场,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链条,利用好国际市场,着力拓展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关注组织经营的新模式,特别注意资本和技术驱动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着力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更加关注物流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着力提升运行效率;更加关注物流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培训,持续投资于人,着力提高绩效水平;更加关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积极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造福社会,着力塑造物流新形象;更加关注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也要注意防控和化解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重组风险、资金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处理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整合优化、增进效率,有序推进全行业转型升级。

  随着《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力度,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合力。业界迫切希望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税收、交通、用地、审批、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得到落实,一些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取得突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继续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反映企业诉求、协助政府推进政策落地,为物流业发展适应“新常态”做出新的贡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guomeikuaidi.com 寄快递 版权所有 Power by